王靜
小漿果是高顏值、高營養價值、高附加值的“三高”水果,屬于惠民生的朝陽產業。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技術首席科學家王靜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建議,應大力促進惠民生的小漿果發展為大產業。
王靜介紹,小漿果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水果,是指以藍莓、藍靛果、樹莓、沙棘、黑加侖、蔓越莓、桑葚等為代表的第三代水果,大多不耐存儲,鮮果貨架期短,部分適口性差。
但與大宗水果相比,小漿果更富含維生素、花青素、SOD、鞣花酸等營養物質。如藍莓、藍靛果的花青素含量是大宗水果的幾十倍到數百倍;沙棘的維生素C含量至少是蘋果、葡萄的200倍,類胡蘿卜素含量至少是胡蘿卜的50倍。小漿果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突出,且多在遠離城市、無污染的山區和林區種植,不與主糧搶耕地,病蟲危害小,符合綠色或有機食品標準發展理念。
王靜指出,多年來,小漿果備受國際市場青睞,發達國家一直積極發展小漿果產業,從鮮食到干果、凍果,從食品到保健品,從化妝品到藥品,產業鏈不斷延伸,產品銷量逐年擴大,消費者對其認可度日益增加。
“我國小漿果雖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但面臨不少挑戰。”王靜說。
一是價格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種植規模小,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產量不高,采收機械化程度低,采后貯運困難。”
僅以藍莓鮮果為例:國產藍莓全年價格走勢呈前高后低,2021年2月,京東網上有機藍莓售價200元/斤,普通藍莓售價60-150元/斤;2020年8月京郊某早市15-25元/斤。整體價格水平是高收入國家(如加拿大)藍莓售價一倍還多。過高的價格導致大量消費者望而卻步,進一步限制了其認可度,且因無法實現規模經濟,產業發展受阻。
二是產業標準有待規范,優良品種選育、栽培、采收、貯藏保鮮等關鍵環節缺乏相應的標準和質量控制規范,管理粗放。既不保質又不保量,在影響消費者信心的同時,也導致果農賣果難,市場波動較大,供給側出現失衡。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小,資源建設與產業規劃滯后,導致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集群運作相對遲緩,缺乏龍頭加工企業強有力的帶動。產業鏈條的完整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優勢樹種、品種以及區域優勢的閃光點未能展現,未形成明確的地理標志產品。
四是科技投入少,功能成分挖掘利用不足,利用率低下,整體仍處于以賣果汁、果干、果油為主要商品的資源型初級階段,無法發揮其真正價值。由于深加工環節的欠缺,許多國內企業的小漿果多以低價原料和初加工產品出口海外。同時也缺乏科學數據對消費端的正確引導和宣傳,產業鏈上相關方積極性不高,產業難以做大做強。
為此,王靜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以地域和品類為細分基礎,以市場為導向,提升集約化程度,降低生產成本。“中國的漿果產業不缺產品,但缺乏規模化高質量的精品。”王靜說,注重不同小漿果產品特殊的營養功效挖掘,加強小漿果市場培育和消費者教育,同時鼓勵地方政府通過頂層設計培育出集栽培、綜合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龍頭企業。在原有銷售基礎上結合線上銷售、網絡直播帶貨等新興營銷手段,探索多業態融合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著力破題小漿果有特色、品質優但產業體系不完整及宣傳銷售不暢的問題。
其次,支持發展專業研發機構,創新科技支撐,提高科技貢獻率。王靜認為,小漿果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產業鏈條長、技術環節多,產業發展對技術依賴度極高。建議加強專業研發機構的科技投入,開展小漿果資源調查、收集、引進、保存、保護等基礎性工作,重點提升小漿果種質創新、栽培技術、采收運輸、儲藏保鮮、加工開發、產業化的水平,提升核心科技競爭力,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再次,深入實施小漿果精品戰略,建立科學、嚴謹、安全、高效的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建立產品質量追溯手段,打造精品,撬動更高的效益增長杠桿。堅持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為基礎,以標準化生產為導向,以品牌打造為引領,結合鄉村振興,從品牌到定位,從種植到精深加工,全方位發展地方小漿果特色經濟。
“希望能把小漿果的生態資源價值挖掘激活,發展成為大產業,滿足居民消費健康多元化和結構化上升趨勢。讓小漿果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讓農民增收,讓消費者受益,充分營造‘百花齊放,百果爭鮮’的行業氛圍。”王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