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先進工作者】扎根“三農”一線的科技尖兵
北京的妙峰山是中國玫瑰三大產地之一。每年5、6月份,這里上萬畝綻放的玫瑰花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是當地村民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如今,這里的玫瑰通過設施栽培能夠四季開放,實現“花開隨人意”。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妙峰山玫瑰的“贈花人”正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的園藝栽培專家苗保河。
扎根山區 煉就十八般武藝
2000年前后,門頭溝的發展還是典型的資源依賴模式,主要產業是“一黑一白一黃”,也就是煤炭、白石灰、砂子,門頭溝急需轉型。自2005年至今,門頭溝的定位從“生態涵養發展區”逐步調整為“生態涵養區”,不僅要進行生態修復,還要發展高質量的生態產業。
2009年12月,苗保河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被引進到北京市門頭溝區科委。“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帶著這個問題,苗保河深入文旅產業一線調研,并發現了大有可為的玫瑰產業。“一朵小小的玫瑰花,可實現藥食同源、景觀綠化、涵養水土、食品營養、健康醫藥、生物化工等多項功能。”
妙峰山地區從漢代開始就有種植玫瑰的傳統,盡管有良好的種植基礎,但缺乏規劃、品種老化、管理粗放、加工落后的現實問題也很突出,“農民自己晾曬一點玫瑰花茶,用塑料袋簡單包裝一下;用罐頭瓶腌制弄點玫瑰醬,賣一賣,游客也不咋買。”
苗保河從研發優質品種開始破局,從山東引進優良玫瑰品種,進行嫁接。“當地品種根系發達,抗旱抗寒性強,山東品種產量比較高,二者嫁接結合,輔之以配套栽培技術后,解決了當地玫瑰花品種老化和品質較差的問題。”
“原來純粹是露地大田栽培,不遮不蓋,開花只有半個月,六月份時天很熱,花很快就凋謝了。”針對花期短的問題,苗保河帶領團隊通過遮光、冷庫低溫等一系列休眠春化關鍵技術處理,逐步實現了“花開隨人意”目標,成為門頭溝區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之一。
短短幾年里,門頭溝的玫瑰種植發展到2萬多畝,這背后是苗保河傾心科研的不懈努力,他先后主持承擔國家和省(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攻關計劃、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計劃等重大重點科技項目60余項,選育植物新品種3個,引進優良新品種30余個。
三創一體 打造玫瑰芳香產業
“農業科技不能只是呆在實驗室,要實實在在開發、轉化和推廣開來,在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是我畢生的追求。”苗保河說。“原來加工品種比較少,玫瑰醬、玫瑰茶,玫瑰花用白糖紅糖腌制后成醬,農民把玫瑰花泡酒喝。”
在苗保河的帶領下,團隊打造出一個具有4個大類20個新品種的玫瑰芳香產業。開發玫瑰潔面乳時,苗保河為解決專業人員和實驗設備缺乏的問題,他前往山東淄博市租了一個化妝品設備車間搞研發,其中有一種簡稱LS-30的新型表面活性劑讓苗保河反復試驗了百余次。“加多了會產生刺激性氣味,加少了清潔去污作用不顯著。”苗保河至今回想起來仍記憶猶新,“為了優化用量,我兩天兩夜沒睡覺,研發成功后,一次性睡了20多個小時。”
澗溝村是門頭溝區最偏遠的鄉村之一,海拔2000米以上。從漢代以來,村民們就一直以種植玫瑰為生。苗保河帶領村民通過玫瑰花種植、觀光以及玫瑰產品開發走上了致富路,培養出種植大戶36戶、加工大戶12戶、專業技術人才65名、技術員1300余人。
歷經10余年不懈努力,苗保河采用“研發專家+專技推廣人員+技術員+種植/加工大戶”等模式,在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甘肅、西藏等地建立了29個玫瑰產業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核心試驗區,推廣關鍵技術9.7萬畝,種植業新增經濟效益9500余萬元,加工業新增經濟效益1500余萬元,旅游業新增經濟效益240余萬元。
轉戰西南 永遠做農民的好朋友
2020年6月,苗保河加入中國農科院都市所擔任團隊首席。“干農業是需要土地情懷的,干了這么多年的科研和推廣,我對土地、對農民有了深深的眷念,也在尋找新的研究方向,力爭把‘芳香產業’越做越大。”
作為觀賞園藝與創意栽培科技創新團隊的首席科學家,苗保河來到都市所進一步探索西南地區特色的康養農業模式。
“多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到一地,都要同當地有思想有想法的青年農民進行溝通,對當地專業合作社進行考察,看技術上存在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可以突破的空間。”苗保河說。在四川,他發現一些很有想法的年輕人,正嘗試把玫瑰做成藥食兼用特色食品、把農業做成康養產業,實現種植、加工、旅游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入川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苗保河主持國家成都農業創新中心項目1項、院統籌項目1項,組織申報各類項目10余項,組織創建觀賞植物試驗基地1處、引種月季和玫瑰等觀賞園藝植物資源200余種。他帶領團隊前往海拔4000余米的夾金山玫瑰產業基地實地考察,與四川省專業龍頭企業籌建玫瑰產業技術研究院,在祖國大地上無怨無悔地奔忙著,在一株株玫瑰葉片上留下手掌的溫度,讓一位位花農露出滿意的微笑。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農業已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生產。”為應對新冠疫情,苗保河研發了玫瑰免洗抑菌洗手液等3種疫情防控專用新產品。“我們的科研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為指引,更加貼近生產智能化、生態景觀化、生活品質化,未來都市農業的發展是大有可期的。”
“我1967年出生在魯西南黃河岸邊的一個小村,河水經常吞沒我們的大豆高粱。父母給我起名保河,希望長大能安瀾洪水,過上安穩日子。”苗保河一直記得自己名字里蘊含的厚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扎根“三農”,為農業科技創新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