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衛士保“三秋”】科學指導“中原糧倉”救災復產
“霜降到立冬,種麥莫放松”,這是一句古老的中國農諺。數百年來,中原大地的農民每年都會在霜降時節為冬小麥的播種而忙碌。而今年,年中的特大暴雨加上9、10月的連續降雨使河南新鄉部分農田受到重創,為秋收秋種帶來了罕見的困難。
按照部院黨組的統一部署,從7月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牽頭的專家組通過田間課堂、線上指導等方式助力“中原糧倉”救災復產。10月,到了“三秋”農作的緊要關頭,灌溉所牽頭,棉花所、作科所、油料所、信息所、資源區劃所、農機化所等6所的15位專家不顧風雨背起行囊,一頭扎進了受災農田,連日在一線進行各類技術指導,助力受災縣市科學開展“耕種管收”,盡一切可能降低災害損失,盡最大努力指導秋糧收獲、夏糧播種。
降低損失 顆粒歸倉
在河南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新鄉,部分農田秋糧減產、品相不佳、作物絕收,一個個問題擺在眼前,愁壞了當地的農民。
10月初的一天,新鄉獲嘉縣農業農村局會議室中關于“搶收、搶種”的交談聲持續到深夜。專家組在調研完當地整體情況后,與當地農技人員、種糧大戶協同開展研討,“連片農田的排水策略、履帶式玉米收割機的漏籽問題、玉米籽粒濕度大的烘干方式……”。隨著研討的不斷深入,參會人員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一件件棘手的麻煩事兒也終于有了解決方案。
一場場大雨使一位種糧大戶的莊稼產量和品質嚴重受損,年初從灌溉所引進的水肥一體化設備也泡在田里不能使用。得知這一情況后,專家組成員王廣帥隨即聯系灌溉所技術人員拆卸灌溉設備,并到田間指導使用滴灌帶自動收卷設備。看著設備有條不紊的拆卸,滴灌帶在馬達的轟鳴聲中整齊收卷,這位種糧大戶緊皺的眉頭舒展了,拍著大腿說:“感謝中國農科院專家挽回俺的損失,明年水肥一體化技術我還上,咱不怕老天爺的大風大雨,農業科技是咱種地的定心丸呀。”
在實地調研新鄉長垣農資供應、種子包衣的問題時,一位農婦急切地問道,“專家們能不能幫我解決一下辣椒種植的問題?”說起辣椒種植,在場的幾位都不擅長,但專家組成員鄂悅說:“您家辣椒出現了什么問題,帶我們去看一看吧。”專家組全體前往辣椒園查看詳情,由于土地濕度大,機收困難,只見幾十畝成熟的辣椒好些爛在了地頭,愁壞了去年剛轉行種辣椒的兩口子。專家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現場聯系辣椒種植專家,連夜將意見、方案整理成冊第一時間交給了農戶,“受災農民不容易,蔬菜作物雖不是這次“雙搶”的重點,但只要是服務農業,咱們就得干。”
排水挖渠 能早盡早
在河南濮陽,濮陽縣、范縣、臺前3縣部分農田積水嚴重,大型輪式農用機械無法進地收獲、耕作,冬小麥無法播種。農田排水散墑整地成為橫亙在“三秋”農作上的最大攔路虎,必須盡快解決。專家組不辭辛勞,接連走訪調研并開展討論,形成了各類地塊、不同情況分門別類的技術指導意見,迅速地發到了當地農戶手中。“積水比較嚴重的田塊,首先要采取更加有力度的排水措施,清除田間積水,為冬小麥下一步的播種創造有利的土壤條件。后期施肥的時候要注意施肥量要比往年多一點,以肥補晚,以密補晚,另外種子要包衣拌種,防止爛子的發生,保證出苗率。”專家組成員王曉森不厭其煩的為農民反復講解技術要點。
凜冽的寒風吹不散專家組的熱情,為了指導當地農民使用小型手推式挖溝機、草坪修剪機、微耕機等小型機具搶收搶種,專家們站在地頭解答排灌設備、農機具維護等各種問題,并親自幫助調試運行不暢的農機具,一工作就是一整天,“一定要做到成熟一塊、整地一塊、播種一塊,力爭能早盡早、應種盡種,確保穩定麥播面積。”
種子落地 “管”字上馬
遇有洪澇災害的年份本來搶收秋糧就不易,力保來年小麥收獲更是難題。受陰雨天影響,今年開封秋收冬種普遍推遲,特別是10月上中旬持續的降雨天氣,土壤含水量加大,給秋收冬種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開封市祥符區杜良鄉是沿黃稻麥兩熟區,當地農民往年總在10月初稻田最后一次灌水落干過程中人工在水稻行間撒播小麥,保障小麥在高濕條件下萌發出苗,3至4葉期時機械收獲水稻。今年因連續陰雨寡照,水稻晚熟10天左右,且因田間積水推遲了冬麥撒播。專家組與當地農技部門與農戶共同探索了水稻田無人機飛播小麥的播種方式,極大減少了人工下地,節約了農時和人工。
“麥播是夏糧生產的頭一仗,今年小麥播種晚、播期拉長、苗情類型復雜,麥田管理要精心更精心,力爭壯苗越冬。”專家組成員馮建中介紹說,“關鍵是指導農民科學落實‘四補一促’技術措施,只有麥苗茁壯,明年高產才有希望。”專家組指導農戶根據土壤墑情因地因時分類施策,采用小麥抗濕應變播種技術,并擴大適播期播種面積,實現應播盡播,確保播種質量。
“一個多月來,專家組實地調研農田積水、作物受災等情況,協助制定各地小麥、玉米等作物收獲、播種的技術方案,足跡遍布6市19縣(區)的受災農田,開展了數十場田間課堂和現場研討,制定了數十份因地制宜的農作方案。”灌溉所黨委書記陸建中說,“用精良的技術挽回災害帶來的損失,確保‘中原糧倉’糧食豐收、農民富裕,是我們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責任!”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