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牽頭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B類)“雜交馬鈴薯基因組設計育種”獲批立項,該項目直接費用6000萬元,執行期5年,由黃三文院士牽頭,聯合南京農業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共同承擔。該項目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批的第二個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馬鈴薯是典型的無性繁殖作物,為全球13億人提供主食,其育種面臨遺傳分析復雜、無法有效聚合優異性狀、難以選育突破性品種等困境。“雜交馬鈴薯基因組設計育種”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聚焦馬鈴薯雜交育種,通過開展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和集體攻關,深入闡明自交衰退和主要育種性狀的遺傳機制,挖掘一批具有重大育種應用價值的新基因,開發快速淘汰有害突變和聚合優異基因的新育種技術,選育具有商業化應用前景的第二代自交系。項目實施有望變革馬鈴薯育種和繁殖方式,使馬鈴薯由四倍體無性繁殖作物改變為二倍體種子作物,也將為其他無性繁殖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范式,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新的底層技術。
據悉,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資助力度最大的項目,旨在瞄準國際科學前沿,集中和整合國內優勢科研資源,產出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搶占國際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高地。項目自2016年開始實施,每年資助不超過15項。從2024年起,項目分為A、B兩個亞類,B類項目為55周歲以下優秀青年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專設“賽道”,旨在給予年輕科學家更多挑大梁、擔重任的機會,推動其早日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