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今年兩會上委員們認為,實現我國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極為重要,而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是其必經之路。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第二方陣,由跟跑為主,轉變為跟跑、并跑、領跑并行。但是,我國農業領域還存在‘卡脖子’技術問題,亟待攻克。”全國政協委員陳萌山直言。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陳萌山建議以“增投入、強平臺、活體制”為重點,為攻克農業領域“卡脖子”技術打造良好創新生態,力爭盡快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我國農業農村創新發展主動權。
關于“活體制”,他提出要破除制約農業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要進一步突出農業科技力量的公益性定位,盡快解決擬轉企研究所等歷史遺留問題。”
為此,他建議賦予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晉升考評、收入分配、經費使用等方面更大自主權,以便靈活及時調整科研布局,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帶來作為一家地方科研院所對體制機制改革的思考。“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農業推廣部門、農業科研單位、涉農高校三者職能定位不清,交叉重復和錯位現象普遍發生,制約了整體效能的發揮,急需整合理順。”
為此,他提出要實行改革“三步走”,以優化農業科教資源配置,理順關系,提高效能。“第一步是省級農科院整合省內農業科研資源。第二步是將推廣部門并入農科院,從體制上徹底解決科研和推廣‘兩張皮’現象,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第三步是推進農科院與涉農高校整合。促進各類人才和優勢資源相互效力,實現整體效能的最大化。”他認為,陜西、山西兩省已率先實現了農科院與高校的合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有必要推廣推進。
同樣來自地方農科院,全國政協委員、廣西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陳彩虹也深感體制機制改革的迫切性。她表示,由于受地方財力和條件制約,省級農科院目前普遍缺乏與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系統性的創新體系建設。此外,省級農科院獲得的國家科技創新資源顯著減少,科技創新活力也未能全面激發,迫切需要進一步“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