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屆、農民、軍人、洋博士、科技副縣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重點大學校長、中國農科院院長……這一連串的身份,就好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演奏出了翟虎渠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樂章。
地處中關村南大街的中國農科院,是我國農業科研的“國家隊”,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但在南大門內側一帶,蔬菜攤、水果攤、小商店比比皆是,一些前來辦事的科技工作者私下議論:什么農科院,簡直就是一個“農貿市場”。2001年7月,翟虎渠被任命為中國農科院院長。上任伊始,他就決定拿這個影響農科院形象的“農貿市場”開刀,大力整頓大院秩序,還科學家們一個做學問的良好環境。如今,整治后的農科院不僅馬路拓寬了,綠化也上了一個新臺階,衛生環境大大改善。一些開始不理解的群眾也高興地說,看來,翟院長干對了。知情人說,在翟院長身上的確有一股子雷厲風行、敢說敢做的軍人氣質。
整治一個“農貿市場”作用有限,翟虎渠把目光瞄準了科研體制改革,經過反復調查和深思熟慮,他決心向舊的科研體制開刀,塑造農業科研“國家隊”的新形象。
2003年1月1日,由原品種資源研究所和作物育種研究所兩個大所合并,并吸收其他研究所有關研究室組建的新的作物科學研究所正式運行,這是擬建的九大研究中心的第一個。農科院原有的38個研究所,將被重組為九大研究中心。翟虎渠認為,要為農民增收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提供技術支撐與保障,就必須努力搶占世界農業科技制高點,突出科技創新,加強原始創新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按照設計,改革后的中國農科院將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產業孵化中心、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中心和農業高層次研究人才培養基地。
身為博士生導師并留過學、曾經擔任過南京農業大學校長的翟虎渠深知人才的寶貴和重要。2002年初,在他的主持下,經費并不充裕的中國農科院自酬資金,啟動了“杰出人才工程”,首批招聘計劃公布后,在海內外引起了較大反響。先后有308名專家、學者前來應聘。經過嚴格評審,有19人入選一級崗位,64人入選二級崗位,目前已有60人上崗工作。這將大大提升中國農科院的創新能力。與此同時,翟虎渠也十分重視研究生教育,由他親自兼任院長的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在校生已突破800人,辦學規模和研究生培養質量持續提高。去年,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被評為中國12所一流研究生院之一。
2003年初,由翟虎渠發起并倡導的全國農業科研協作網正式成立。這是中國農科院為加強全國農業科研協作,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而采取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得到了許多省農科院和農業大學的積極響應。有識之士指出,全國農業科研協作網的成立,對于解決許多課題低水平重復等困擾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問題必將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了解翟虎渠經歷的人知道,這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也不是要搞形象工程。1973年,翟虎渠退伍回鄉,成了一名普通農民。他白天在農田里辛苦勞作,晚上秉燈夜讀。1973年9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跨入江蘇農學院農學系學習。1978年,翟虎渠作為恢復高考制度后首批入學的研究生就讀于南京農業大學。這一段難忘的經歷讓他最了解農民需要什么,生產需要什么,農科體制該怎樣改革。
談及人生成功的體驗,翟院長信口吟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他說:“成就和榮譽就像天光云影一樣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追根溯源,它來自我們對事業的執著和領導老師們多年悉心的培養。成就與榮譽只代表過去,今后的事業還需我們不斷地開拓、進取。”(本報記者 蔣建科《人民日報》 攝影 丁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