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多年以來,我國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業科技發展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在這些方面,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在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時,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表示,中國農科院將通過“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組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推動農業科技引進來,聚焦科研成果‘走出去’”的方式,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對外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體系建設,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力量、提出中國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在學習中,孫坦表示,“報告中的這些表述清楚地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持對外開放的一貫政策,同時,報告還為未來的對外開放注入了新內涵,即‘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在農業領域,體現為就全球糧食安全與減貧、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發展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等全球性議題貢獻中國方案,提供中國實踐樣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全面脫貧攻堅、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推進鄉村振興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世界公認的成就,探索出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成功模式。孫坦認為,“這些成功的探索、經驗和模式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農業科技創新在上述成功探索中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超過了61%,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將會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完全具備了支撐全球發展中國家農業科技進步的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中國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孫坦介紹,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是全球糧農治理和科技創新重要的國際組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持續推進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糧農治理和科技創新合作。中國農科院與聯合國糧農組織成功簽署技術創新中心協議。同時,中國農科院受農業農村部委托,統一協調、管理中國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事務,全面推進雙方的科技創新合作。“這些進展都為我國進一步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發展中國家話語權和農業領域全球性議題的解決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農科院作為全國農業科技對外合作的牽頭單位,多年來一直統籌負責我國農業科技對外合作。孫坦說,“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建設‘兩個一流’和‘四中心一智庫’中的世界農業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與轉移中心,以我為主推動農業科技對外合作,著力推動農業科技‘走出去’,助力全球性議題的解決,帶動‘一帶一路’繁榮發展,推動農業科技合作服務農業外交。”
孫坦表示,中國農科院未來將重點推進多項對外合作工作與任務。他介紹,“中國農科院牽頭組建國際組織,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配套品牌學術會議作為溝通交流和成果發布的平臺,這一系列舉措,能夠有效推動中國農科院和我國農業科技對外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也更能凸顯中國的國際擔當和國際貢獻,也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的具體舉措。同時中國農科院還將持續推動G2P大科學計劃、全球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GLAST品牌會議等重點工作的落實落地。”
加快對外合作的同時,中國農科院還將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引進來工作。孫坦表示,“中國農科院將充分利用我院在留學生培養、科技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院科技創新工程國際農業科學計劃等方面的優勢基礎,加大國際化建設力度,積極引進國際人才來院長期工作。近期重點推動南繁院國際育種研究中心、西部中心中亞研究中心的組建運行,盡快完成三亞國際學院和中亞國際學院的組建運行。同時,根據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積極對接有關部門用好外國專家來華快速通道等政策,推動CAASTIP外國合作專家來華開展實地研究工作。”
孫坦介紹,中國農科院不斷完善合作布局,著力推動農業經驗、人才、技術“走出去”。在未來,中國農科院將“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科技‘走出去’,以我院獲批的‘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駐法辦事處、援建的哈薩克斯坦動物疫病防控實驗室,承載全院農業科技‘走出去’和海外農業調查與研究任務。同時,以牽頭組建國際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為契機和依托,爭取聯合有意愿的企業籌建‘走出去’基金,支撐國際合作項目落地,支撐海外機構的運營。”
同時,孫坦表示,中國農科院還將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做好農業外交官的培養與選派工作。“我們仍將積極推動構建我院農業外交官人才培養機制和人才儲備庫建設,繼續完善農業外交官和國際組織派出人員的政策保障。持續優化我院國際學院建設,進一步聚焦我國農業科技‘走出去’和糧食安全需求,按照我院合作布局的系統謀劃,有計劃、有選擇地招收和培養國際留學生,逐步壯大知華友華的外國農業專家和農業官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