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統計中,通常基于相同重量食物能量的供給能力,以干物質所占比重將馬鈴薯與其他主糧以5:1進行折算。在物質相對匱乏年代,糧食供給主要以滿足溫飽為基本要求,采用該折糧系數簡單有效。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認為,在新形勢下評價馬鈴薯價值,不能再僅以能量為標準,應全面關注其對各種營養素的綜合供給能力。
馬鈴薯營養價值高、成分全面,除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多酚類化合物和其它主糧作物所缺乏的賴氨酸、色氨酸,其熱量僅為大米及小麥面粉的1/5左右,脂肪含量僅為大米的1/4、小麥的1/6和玉米的1/19,鉀含量是香蕉的4倍,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7倍。因此,馬鈴薯被譽為“十全十美的食物”與“地下蘋果”。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中國農科院組織科學家依據馬鈴薯營養物質組成測算,提出了馬鈴薯與稻米、小麥及玉米三大主糧平均折算比值為2.5:1的營養當量折算系數,即:每2.5份(按重量計)馬鈴薯的綜合營養貢獻與1份其他主糧的營養貢獻相當。食物營養、食品加工、作物育種等領域的科學家對馬鈴薯營養當量折算系數進行了成果評價。
“營養當量能夠科學評價和全面體現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適應當前我國人群合理膳食的指導需求。”陳萌山認為,調整馬鈴薯折糧系數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于挖掘我國馬鈴薯種植潛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在水資源短缺的西北,地下水嚴重超采的華北和冬閑田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擴大種植潛力大。通過調整馬鈴薯折糧系數,有利于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充分調動主產區積極性,提升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為不斷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開辟現實有效途徑。
其次,有利于推動馬鈴薯主食化,提升主食營養品質,優化居民膳食結構。馬鈴薯營養豐富,經常食用對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和脂肪肝的過早發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還可控制血糖、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及腸癌。通過調整馬鈴薯折糧系數,可以引導消費者科學地認識馬鈴薯的營養價值,提升居民主食營養品質,優化居民膳食結構。
再次,有利于提高薯農收入,助力農民致富。馬鈴薯因價格低、折糧少,收入不穩定,影響農戶種植積極性。通過調整馬鈴薯折糧系數,可凸顯馬鈴薯營養價值,提升馬鈴薯市場消費需求,增加貧困縣農民種植收入,提高地方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我們建議國家調整馬鈴薯年度產量統計折算系數,更加有力有效引導馬鈴薯生產和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健康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重大作用。”陳萌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