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全魚生長激素基因”黃河鯉(左)及其對照魚圖 圖片來源:新華網
“由于主管部門的積極引導,科學界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國內理性認識和支持轉基因發展的正能量正在上升,社會輿情逐步有所轉變。”近日,在轉基因科學傳播座談會暨“新語絲科學精神獎”頒獎儀式上,獲得本年度“新語絲科學精神獎”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表示。
而最近關于轉基因食品的社會輿論被一條魚所吸引。不僅僅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的由Aquabounty公司研發的、作為人類食物用途的AquAdvantage轉基因三文魚,而且我國科學家培育出的、尚處于封閉管理的轉全魚生長激素基因快速生長的鯉魚也在爭搶人們的眼球。
轉基因動物產品第一次被批準進入人類食物鏈,是否會躍上中國人的餐桌?
技術在前 產業在后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要大膽創新研究,占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不能把轉基因農產品市場都讓外國大公司占領了”,強調了當前推進轉基因產業發展的緊迫性。
“有了好的轉基因產品,如果不去積極推進產業化,在激烈的科技和市場國際競爭中,我們仍會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黃大昉表示。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盡管近年來因種植面積擴大,產量有所增加,但因生產方式落后、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玉米價格倒掛,進口數量仍在節節攀升。專家普遍認為由于飼料和深加工發展的剛性需求,從長遠來看玉米仍會出現較大供求缺口。
黃大昉認為,“破解這一難題需要采取綜合措施,但從根本上講還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他解釋道,我國玉米種植面積5.45億畝與美國5.5億畝接近,總產量卻比美國少三分之一,主要原因在于美國玉米單產水平高達600公斤/畝,而我國僅400公斤/畝。“美國采用轉基因技術,結合其他先進育種手段,僅用了十多年時間就使玉米單產提高了30%,充分顯示出生物育種創新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活力。”
黃大昉指出,如果我國大力加強玉米科技創新,積極推動轉基因玉米產業化,也完全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玉米單產而滿足消費增長需求。
在技術方面,我國轉基因玉米研發已獲得兩項重大突破:植酸酶玉米可提高飼料磷養分利用率30%,減少環境畜禽糞便磷污染40%,從源頭上有效治理藍綠藻等生態污染;抗蟲、抗除草劑玉米可減少化學農藥用量80%,顯著降低玉米中黃曲霉、鐮刀菌等真菌毒素污染,并為玉米間套作、機械化等先進耕作方式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
前段時間美國轉基因三文魚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而中國早在32年前就有轉基因鯉魚問世。“實際上雙方所采取的技術非常相似,就是轉入那些促進生長的基因,而且這種基因都來自魚或其他生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作言表示。
1983年,朱作言帶領團隊將重組人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鯽魚受精卵,培育出了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在此基礎上,他又于1991年構建了全部由中國鯉科魚類基因元件組成的全魚基因構建體。2000年,轉基因黃河鯉魚通過中試鑒定。
由鯉魚肌動蛋白啟動子驅動的草魚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黃河鯉受精卵,獲得的轉基因黃河鯉生長快,且餌料轉化效率高。在同等養殖條件下,轉基因鯉魚平均生長速度比對照黃河鯉快52.93%~114.92%,當年就可以達到上市規格,縮短了一半的養殖周期,降低了養殖成本和風險,同時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
中國的轉基因科技創新能力和研究成果并不比其他國家落后,而在產業化之路上卻是姍姍來遲。就像這條黃河鯉,至今“養在深閨人未識”。
觀念滯后與“慎重推廣”
“轉基因是一項新興的生物技術,‘轉基因安全’是一個屬于‘風險評價’范疇的科學問題。對于這種新技術,公眾因不了解而擔心,有些專家因不熟悉而質疑,這些都是科學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黃大昉表示。
他說道:“然而,一些反科學的組織和人士認為有機可乘,便打起‘警惕科學’‘維護民意’等旗號,肆意詆毀科學、抹黑科學家、攻擊政府決策,一下子把轉基因推到風口浪尖。以致不少人避之唯恐不及,許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更為虛幻的恐慌所左右,社會上一時間聞‘轉’色變、謠言四起,亂象叢生。”
正囿于此,中國政府對待轉基因的態度一直強調“慎重推廣”,相關的政策法規也遲滯不前。事實上,現行轉基因生物研發管理的相關法規建設滯后于科學研究的發展,目前中國沒有明確的轉基因動物和轉基因作物的品種審定的法規條文,這直接制約著轉基因的產業化。
黃大昉表示,既然是現在的條例有問題,就應該積極推進修改。
中國科學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表示,在中央制定了方針政策以后,政府職能部門往往總是重復方針政策,而不是出臺貫徹落實的具體細則。科學家們眼巴巴地等這些部門告知現在哪里不慎重、如何做才是慎重,缺乏任何建設性的指導意見。這讓科研隊伍不知所措。
經過深入全面的研究,從科學角度而言,性狀優良、營養食品安全、生態系統安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倍體轉全魚生長激素基因鯉已經具備了產業化應用條件,卻始終未能一躍龍門。
“遺憾的是,由于國內在轉基因生物育種產業化推進上的搖擺和退縮,這個幾乎到手的金牌又讓給了別人。”黃大昉說道。
他表示,轉基因玉米研發成果均有自主知識產權,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產品已獲得安全證書或進入生產試驗,完全能夠確保安全。但目前轉基因玉米的產業化仍然是個未知數。
黃大昉認為,“中國轉基因科學研究能否沖向世界,關鍵要看管理部門的科學判斷和決心”。朱作言表示:“轉基因產品能不能產業化,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決策。假如政府有關部門缺乏科學判斷,沒有對創新產品的理解和前瞻,也就不可能有勇氣去推動。”
中國協和醫學院教授王晨光建議,科學問題需要主流科學界為政府提供建議,供政府決策。政府在推動轉基因技術和產業化方面應該立場堅定,不能有任何含糊。轉基因農業領域的知情權訴求可以去聽,也要表示出尊重,對這種權利也要支持,但是對妖魔化轉基因的言行一定要進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