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朱玉賢院士、中國工程院陳學庚院士等專家組成的測產專家組,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老龍河基地種植的“中棉113”進行了田間測產,百畝示范田平均籽棉畝產達到了750.3公斤,千畝示范田平均籽棉畝產達到了637.7公斤。
“中棉113”主要育種人、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簡稱中棉所)副所長馬雄風研究員介紹,“中棉113”于2019年通過甘肅省審定,2020年成功引種至新疆進行示范種植。該品種具有早熟、優質、抗逆性強等特點,有效打破了傳統棉花生產中產量與纖維品質之間的負相關,實現了雙增長,纖維長度31.3毫米,斷裂比強度33.6cN/tex,馬克隆值4.4,衣分45%-48%,綜合品質優異,已成為確保新疆北疆地區高品質棉花穩定供應的優良品種。
朱玉賢院士表示,“中棉113”早熟性突出,吐絮暢、吐絮集中,這一表現契合了新疆北疆棉區對高產、優質棉花品種的迫切需求。陳學庚院士表示,中棉113在南疆地區“兩年三熟一休耕”種植模式,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麥棉套作南疆種植制度創新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9月26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西部中心)、中棉所、喀什地區農技推廣中心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農業農村局在新疆喀什地區聯合召開的早熟棉花品種復種技術示范現場觀摩會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喀什地區伽師縣和岳普湖縣孜然后復種棉田和冬小麥后復種棉田的棉花長勢良好,單株結鈴5.5-8.5個,已形成豐產架構。經專家現場測產,預計籽棉畝產量均在260kg以上,其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伽師總場3連復種的“中棉113”籽棉畝產達到325kg。專家組認為,該種植模式有效緩解了西部地區農業生產中作物種植結構單一、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為促進糧棉生產的協調發展與良性循環提供了技術儲備。
這一系列技術成果不僅為新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樹立了典范,也為新疆糧棉等主要農作物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棉所黨委書記、西部中心主任、昌吉回族自治州黨委副書記高雷表示,中棉所作為國家級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要進一步深入田間地頭,切實了解生產需求,以問題為導向,推動農業技術落地見效,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此次活動為昌吉國家農高區實施智慧棉田“百千萬工程”創建打造了模式樣板工程,也為建設農業強國注入科技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