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印發通知,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農業保險支持力度。該通知是“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不斷提高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 要求的具體落實,也是在糧食生產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形式創新。
專門針對產糧大縣“有的放矢”的進行財政補貼,相較于普惠性質的農業補貼具有更明顯的優勢。是在糧價下行壓力下穩定糧食生產,創新農業補貼形式的重要措施。農業保險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問題,減少了經營上的波動。另外,從農業保險著手的好處還在于其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綠箱政策,屬于非貿易扭曲類政策。
從“小”處來看,保險政策減少了農民種糧的風險,客觀上增加了農民的務農收益,穩定了農民的心;從“中”處著眼,農業保險政策對于農業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使得我國自身的農業產業在國際化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從“大”處來想,農業保險政策是夯實我國糧食安全基礎的重要基石,讓我們的“飯碗”端地更加平穩。
但是,應該清楚的看到, 現實中純粹由市場所主導的農業商業保險發展與期望還有很大差距。在農民很需要,市場進不去的農業保險領域,國家財政才更應該將責任承擔起來。財政支持是我國農業保險沖出困境獲得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未來能展翅高飛的重要動力。財政部加大對產糧大縣的農業保險支持,是進一步完善農業保護支持政策的重要措施。在實踐中要把這樣的政策支持用好,不能簡單的把對農業保險的補貼看做對產糧大縣農戶的轉移支付,而應該通過國家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補貼過程,完善保險核查流程,核查保險種類,創新保險品種,摸索最合適的執行手段。建立保險體系,為農戶逐步培養農業保險理念,讓農業保險的產業逐步發展。更進一步的,可以在特定的地區做一些相對較大膽的嘗試,如主糧價格保險,糧食基金等等,保持市場活力。在試點取得成效之后,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逐漸培育起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的農業保險體系,為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