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蘭州牧藥所27日在位于此間的大通種牛場宣布,由該所閻萍研究員領銜的“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經20余年研究、試驗、推廣,培育成功無角、適宜舍飼化的阿什旦牦牛新品種,以其產肉量大、抗逆性強、繁活率高、便于集約化養殖等優勢,可顯著降低草原載畜量,對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生態環境,促進牧業增產牧民增收產業增效,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意義。
團隊以原產于海拔4380米的阿什旦雪山腳下的青海高原牦牛為育種素材,采用群體繼代選育法,應用測交和控制近交方式,并會同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建立開放式核心群育種體系和種公牛站、育種核心群、育種群和推廣示范區四級繁育體系,邊育種邊示范邊推廣,加快了種牛遺傳評估和遺傳交換。首次系統開展了牦牛角發育的形態學和組織學研究,突破了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鑒定角性狀變異位點的技術瓶頸。通過鑒定P1 ID和P219 ID位點基因型對牦牛角性狀進行早期選擇,加速了育種進程,其育種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
被稱為“牦牛媽媽”的閻萍解釋,無角是重要的生產性狀,可以減少牦牛打斗帶來的互相傷害,提高產出率;舍飼化則將傳統散養方式8-9年的牦牛生長周期縮短到3-4年,緩解牧場過載、增加產業效益作用顯著。
據悉,阿什旦牦牛培育期間,向青海、甘肅等省區中試推廣種公牛3950頭,改良當地牦牛品種。改良后裔在同等飼養條件下,平均繁活率59.98%,比當地牦牛提高11.72個百分點;死亡率為1.24%,比當地降低4.32個百分點;18月齡體重平均為92.77千克,比當地同齡牦牛高18.38千克,提高了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