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四國時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中國和中亞國家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
“絲綢之路經濟帶”宏偉的戰略構想由此提出。9月2日,新疆自治區外辦副主任鄔光榮在“與中亞國家農業科技合作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高層研討會”上的致辭中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中國與中亞國家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系提供了歷史契機,尤其對新疆與中亞國家開展全方位經濟合作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新疆成橋頭堡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與8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是連接中國與中亞、南亞乃至東西歐的重要橋梁和通道。
“自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新疆就從改革開放的末端走向了前沿,成為了橋頭堡。”鄔光榮介紹說,經過多年的發展,新疆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沿邊、沿橋和沿交通干線向國際、國內拓展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已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
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先后與 86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其中有具體項目合作的達 46 個。但科技交流最頻繁、最富成效和潛力最大的是與中亞國家的科技合作與交流。
“目前新疆與中亞國家間的科技合作總量已占到全國的80%。雙方在科技考察、技術交流、品種交換、合作研究、共同勘探、合辦科研生產聯合體、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鄔光榮說,新疆與周邊國家的科技合作正在從低級到高級、從松散到緊密、從低效到高效轉變。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內容,農業無論在新疆還是在中亞地區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雙方在農業領域具有諸多共性和互補性,具有天然的科技合作的有利條件。”鄔光榮充分肯定雙方的農業科技合作前景:“新疆與中亞國家開展雙向經濟合作先于農業領域,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大背景下,雙方進一步加強農業合作,潛力巨大。”
合作符合共同利益
“中亞國家與我國展開農業科技合作的意愿同我們一樣強烈,這反映在中亞國家的總統、農業部長都主動提出來合作的需求。同時,各國民眾對農業合作預期的成效的需求也同樣強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助理總干事王韌在上述研討會期間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展開農業科技合作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農業是我國外交領域的優勢資源。王韌強調,推進與中亞國家農業科技合作,不僅有助于提高當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水平,還將進一步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政治互信,有助于新疆和中亞區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這也是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的愿望”。
王韌透露,聯合國糧農組織是世界首個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機構。作為為聯合國農業領域最大的組織,FAO一直致力于食物與農業發展治理,其主要任務就是提供信息,幫助其他國家制定相關政策。
“新疆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和資源。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內有“一帶一路”;國家政策支持,外有‘上海合作組織’創造的良好合作環境。歷史的機遇擺在眼前,新疆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已經站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起點。”鄔光榮說。
不能“一刀切”
與中亞地區的農業科技合作,機遇與挑戰并存。王韌提醒說,中亞地區人口增長具有不一致性、農業GDP的變化、氣候及自然資源的獨特性導致其政策不可“一刀切”。如何推動“區域一體化”、提高進入市場能力,并加強市場建設和能力建設成為了目前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比如,農業集約化發展,這在中亞國家有爭議。中亞一些國家希望向中國學習,提高生產力和單產;但也有的國家或政府更愿意廣種薄收,以保護環境。”王韌舉例說,遇到后一種情況,就需要分析新疆獨有的生態環境,找尋與中亞地區相似之處,借鑒其經驗技術達到雙贏。
聯合國糧農組織前副總干事高級顧問何昌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等與會專家還建議,應把“政企合作”作為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的另一個突破口。
“強調政企合作就是要打破地區與國家合作范疇,從市場運作角度避免‘散養’現象。”何昌垂說,這需要有方向更明確、利益定量化的頂層設計作為指導。
與會專家還一致認為,要中國農業走出去,關鍵要文化先走出去。只有文化也走出去,對方才真正接受中國,歡迎中國。然而尷尬的是,文化走出去的盈利點薄弱,企業動力不足。
針對這一現狀,戴小楓等倡議,這一方面需要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優化風險與市場機制;另一方面也要整合合作資源,借助多方力量捆綁在一起抱團走出去,將風險降至最小;同時還要明確企業社會責任,杜絕短期急功近利行為,要開展規章制度及相關法律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