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在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灰古鎮的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現場,被譽為“國產大豆中流砥柱”的“中黃13”,迎來其累計推廣第1億畝的收獲。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自信地說:“我可以肯定大家日常喝的豆漿、吃的豆腐,是用國產大豆生產的”。此話大背景是國內大豆市場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從1995年我國由大豆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開始,大豆進口量二十多年間持續走高,到2017年,總進口量高達9554萬噸,對外依存度超過87%,年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1/3。但“進口大豆的優勢是出油率高、價格低”,主要用于食用油和飼料加工;而國產大豆蛋白質含量高,平均在40%以上(比進口的高1到2個百分點),主要是人類食用。“去年國產大豆產量1420萬噸,完全可以滿足食用大豆的自給”。
在進口大豆的洶洶來勢面前,“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們有‘殺手锏’,有我們的代表人物”,韓天富表示。他說的“殺手锏”就是“中黃13”,代表人物就是選育出“中黃13”的王連錚老先生。“非常有意思的是,‘中黃13’就是在我國加入WTO那一年(2001年)通過國家審定的”,此后至今,大豆進口關稅極低,意味著“大豆產業在過去十幾年中基本上直接暴露在‘敵人炮火之下’。但我們堅守住了陣地”。
據悉,“中黃13”蛋白質含量超過45%,比國產大豆平均高5個百分點,在有限的種植面積上,提供了充足的植物蛋白,保證了黃淮海地區幾個勞務輸出大省留守婦女兒童的蛋白供給和營養健康;先后通過了安徽、天津、北京、山西、陜西、遼寧、四川、河南、湖北等9省份審定,適宜種植區域從北緯29度到北緯42度,跨三個生態區,13個緯度,是迄今緯度跨度最大、適應范圍最廣的大豆品種;在黃淮海地區曾創造畝產312.4公斤紀錄,在推廣面積最大的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202.7公斤,增產16.0%,全部25個試點均增產,產量列參試品種首位。“中黃13”還耐瘠節肥,多抗,對雜草抑制力強,生產投入少;且在黃淮海大豆與小麥輪作區,每畝地可增加小麥產量約10%。綜合計算,每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57元。
“1億畝不是終點,‘中黃13’還在不斷推廣之中”,韓天富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