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農業科技進步瓶頸導致農業競爭力總體下滑
中國農業TFP指數(TFPI)的分解(1978年="1)
資料來源:根據全國省級農業統計數據計算得到。
2005—2016年中國農業科技經費投入強度
注:農業科技經費投入指全國農業研發機構和涉農高校科技經費投入總額。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6月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農業科技進步未能驅動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有效增長,是中國農業競爭力總體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應堅持農業科技優先發展,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在基礎性、公益性科研領域建立穩定可持續的財政投入機制。
報告指出,依靠農業科技進步驅動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提升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是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驅動力。
1978—2018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TFPI)增長2.61倍,年均增長3.26%。其中,體現技術進步的技術變化指數(ETI)增長2.03倍,年均增長2.81%,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的貢獻約為78%;體現效率提升的技術、規模和混合效率指數(TSMEI)增長18.88%,年均增長0.43%。
進一步分析發現,1978~2005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年均增長率為3.77%。其中,技術變化指數年均增長4.08%。
然而2005年以來,農業科技進步面臨瓶頸。2005~2018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年均增長率為2.20%。其中,技術變化指數年均增長率僅為0.23%;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主要由技術、規模和混合效率指數(TSMEI)驅動,TSMEI年均增長率為1.97%。
與此同時,2005年以來中國農業生產成本開始迅速上升,主要農產品的貿易比較優勢逐漸喪失,農產品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從2005年的14.6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712.8億美元。
因此,報告認為,農業科技進步未能驅動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有效增長,是中國農業競爭力總體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農業科技投入相對不足,是農業科技進步未能突破瓶頸的重要因素。”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在發布報告時指出,近年來,效率提升成為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主要增長來源,而不是農業科技進步。
2016年,中國農業科技經費投入占第一產業GDP的比重在0.76%,明顯低于全部行業2.12%的水平。
因此,報告認為,應堅持農業科技優先發展,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在基礎性、公益性科研領域建立穩定可持續的財政投入機制,以問題為導向開展一體化農業科技創新,推出農業科技綜合解決方案,突破各類“卡脖子”問題。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