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作為我國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占居民肉類消費總量的20%左右,是保障居民蛋白質攝入的重要來源。過去一年,我國肉雞出欄數量達到148.42億只,產能居歷史高位,但是肉雞產業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辛翔飛表示,我國肉雞產業存在市場消費不足、種源對外依存度偏高、疫病防控壓力增大、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有待完善、現代化生產體系建設亟待加快五大問題。
辛翔飛介紹,2024年,我國雞肉市場整體供大于求,雞肉消費存在明顯的階段性不足。一方面是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和消費傾向下降影響,另一方面,相對于世界其他雞肉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肉雞產業品牌建設和產品宣傳明顯不足,可能導致雞肉消費潛力釋放不及預期。
同時,種源對外依存度仍然偏高,產業發展潛在安全隱患大。2024年3個白羽肉雞國產品種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28%,但72%的種源對外依存度依然偏高,如果遇到引種受阻等突發情況,將難以保障我國白羽肉雞產業的穩定運行。
當前,國際禽流感疫情加劇,使得國內疫病防控壓力增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自2020年以來在全球多地傳播,疫情蔓延擴大態勢仍在持續,對家禽養殖業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對人類健康構成持續威脅,也給國內肉雞產業疫病防控帶來很大壓力。
此外,辛翔飛介紹,目前我國肉雞產業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仍存在短板弱項。由于畜牧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在遭遇重大自然災害時,容易造成巨大損失。隨著異常性、極端性“小概率高影響”天氣事件增多,肉雞產業防災減災救災形勢復雜嚴峻,知災識災、以防為主的綜合減災理念尚未完全樹立,自然災害風險造成局部損失巨大的狀況仍有發生。
經過40余年的持續發展,我國肉雞產業生產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存在一些痛點堵點,現代化生產體系建設進程亟待加快,需要持續推進養殖環節的抗生素減量、飼料高效利用、機械化標準化智能化等,以實現綠色高效發展。
針對以上問題,辛翔飛建議,一要加快國產肉雞品種迭代升級和推廣應用,擴大國產白羽肉雞品種補貼試點區域范圍并加大補貼力度,提升國產品種市場占有率。二要強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進一步推動肉雞養殖節糧降耗、降本增效。三要加強風險監測及防控,提升肉雞產業對市場風險、疫病風險、自然風險的應對能力。四要充分利用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互補優勢,積極謀劃布局“出海”發展戰略,拓展產業發展國際空間。五要重視肉雞品牌建設和消費引導,在著力保障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各類行業主體通過打造產業品牌、品種品牌、區域特色品牌等,提高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消費者信任度,加快促進消費潛力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