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www.k618.cn 中央級新聞網站)北京10月21日電(見習記者 謝深森)10月21日19:00,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第五場集體采訪活動,主題為“農業科技創新”。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研究所研究員、農業部休閑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魏靈玲;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沈玉君;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綠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凌繼河出席會議,并回答記者提問。
對于經濟日報記者關于農民是否要繼續堅持種糧,如果堅持,應該怎么解決效益問題和“誰來種”的問題,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綠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凌繼河表示,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越來越大,政策越來越好。
第二,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好的品種,就是改革供給的問題。以前的大米賣到兩塊錢,現在的大米可以賣到十八塊錢一斤,就是因為有好品種,以前想吃好米要外國進口,現在中國的米更好吃、更香、更有營養,這樣就增加了收入。
第三,關于機械化,機械化就是減少了人工,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本,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種田的大部分是60后、70后,因為年齡比較大了,大量的需要年輕的80后、90后,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就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凌繼河表示:“在我們合作社,去年這些年輕人平均達到拿到14.7萬的年收入,現在還求著我種田,以前不愿意種田,但在我們合作社種田是排著隊在等,我們有租金、現金、獎金,還有股金,我們最高的一個狀元拿獎金拿到30多萬,在我們合作社六年拿了182萬,所以說不擔心沒有人種田,讓年輕人去做這件事。”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表示,農民收入有一個很重要的是適度規模經營,一家幾分田,不到一畝地,確實很難。但是像凌代表這樣的規模,已經差不多有2萬多畝地了,所以有多種形式。從全國來看,既有種糧大戶自己流轉來的地,也有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根據農業部的數據,今年大概適度規模經營的比例已經占到了差不多40%,從這個意義上講,規模起來了以后,從某種程度來說可以讓農民有利益,種田可以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