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人民網]我國骨素加工技術重大突破 骨頭變“超級牛奶”
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 已實現直接經濟效益70多億元
發布時間:2014-08-06
|來源: 《人民網》2014年07月25日
人民網北京7月24日電(記者蔣建科)傳統消費理念中把“骨頭不當肉”的歷史今天被徹底改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今天舉行發布會,公布了該所和山東悅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骨素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成果,由業內權威專家孫寶國院士任組長的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實現系列重大突破,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博士介紹說,吃肉吐骨頭,應該是個常識問題,然而,人們不了解的是,可食性動物骨中含有11%-16%的優質蛋白,約為牛奶中蛋白含量的3-5倍。我國每年產生1000多萬噸的畜禽屠宰骨副產物,含有約200萬噸的動物蛋白,以肉蛋白含量折算,相當于新疆內蒙兩地區每年肉類蛋白含量的2.5倍。而我國可食性骨深加工比例不足10%,大部分用于加工低端產品或者直接遺棄,這些極其寶貴的資源不僅沒有很好利用,還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 成為懸而未決的世界性難題,一直困擾著國際食品加工界。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張春暉博士帶領的創新團隊,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突破了原料骨前處理技術與裝備,攻克了熱壓高效抽提技術與裝備,研制了節能高效濃縮技術與裝備,突破了骨素風味增益生香技術與裝備,實現了聯產加工,研發了骨素、高湯、骨油、硫酸軟骨素、呈味肽基料和骨素肉味香精等高附加值產品,從而使以前無法很好利用的蛋白質得到充分開發,被形象地譽為“超級牛奶”,滿足了餐飲業、方便食品產業、肉制品加工以及家庭廚房對營養、美味、自然、健康、安全的骨源食品的消費需求,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畜禽骨綜合利用新模式,建立了質量控制體系,共獲得授權專利30項,為全球畜禽屠宰行業的技術升級提供了技術保障。
據悉,該項成果已經推廣應用到河南、山東、內蒙古等地和越南的20多家企業,實現直接經濟效益70多億元,顯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