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農業的發展,可離不開中國農科院建立的壽陽旱農試驗區,離不開農業專家教授長達20年的付出。”日前,壽陽縣副縣長李增福在“壽陽旱農試驗區建立20周年慶典暨試驗站綜合大樓落成典禮”上向記者這樣感慨道,“正是依靠我們農業專家們建立的旱作農業‘集、蓄、保、提’的技術體系,才讓我們這里的旱地變成了農民的致富田。”
據介紹,為了發展旱地農業,1992年,中國農科院在旱地農田生態系統典型代表區——山西省壽陽縣建立了旱農試驗區,開始了晉東豫西旱農地區農林牧綜合發展研究,進行國家旱地農業重點科技攻關。“九五”以來,試驗區逐步建設成為集試驗研究與示范樣板于一體的現代旱地農業園區,建成了占地400畝的旱作節水農業試驗研究基地。
有了基地,有了專家,一項項國家級科研攻關項目開展起來了。20年來,科研工作者根據當地旱農地區的資源狀況和農業生產特點,圍繞提高降水保蓄率、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突破了土壤水庫擴蓄增容、溝壟集雨種植、覆蓋抑蒸、碳氮水互作提效和立體高效種植模式等旱地降水生產力提升關鍵技術,集成了旱作區‘集、蓄、保、提’的技術體系,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對于旱地來說,‘集、蓄、保、提’,就是要通過集水、蓄水、保水,最后達到改良旱地、增產增收的目的。”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對記者說,多年來,正是這一系列旱作農業科學技術的集成示范與推廣,帶動了壽陽縣農業的發展。
已是冬日,記者在壽陽縣宗艾鎮看到,連片的田壟里,收過的玉米秸稈正在覆地。“原來,我們種地可不懂這些,現在有了專家,怎么改良土壤,怎么集成澆水,這些技術我們都會了。不光是玉米產量,我們這的茴子白,也是年年高產。”宗艾鎮宗艾村的村民興奮地說。
據統計,與“八五”平均相比,“十一五”時期壽陽縣平均糧食單產和糧食總產分別增長了86.0%和83.6%,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2%和4.13%,農業和種植業總產值及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4.9%、15.6%和12.2%,均明顯高于全國同期增速。
如今,壽陽旱作試驗區已成為我國半濕潤偏旱地區旱作農業技術原始創新、組裝集成和輻射應用的重要基地和科技窗口。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副局長吳勝軍說:“壽陽旱農試驗區一直是國家旱地農業科技攻關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20年的成果示范應用,為我國旱地農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而隨著日前壽陽旱地農業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綜合大樓的落成,梅旭榮則表示:“今后,我們還要繼續加快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為壽陽、山西乃至我國其他旱地農田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