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在京發布2024年《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報告》預測,2023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1.39萬億斤,預計2024年將達到1.405萬億斤,突破1.4萬億斤大關。
《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糧食產量有所提升,全球食品價格指數較2022年的歷史高位相比回落明顯,市場供應整體情況有所改善。但受極端氣候、地緣政治沖突和全球經濟恢復遲緩等因素疊加影響,全球糧食供應鏈依然面臨威脅,厄爾尼諾現象持續擾動全球主要農業地區。在中國,農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稻谷和小麥產量小幅下降,玉米增產明顯,大豆油料擴種取得積極成效。報告預測,2024年,我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405萬億斤,大豆油料擴種持續發力,棉糖果生產穩中向好,畜產品和水產品供應穩定,生豬產能或窄幅調整,豬肉凈進口保持在150萬噸左右。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楊振海表示,盡管全年糧食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但面臨資源環境的硬性約束和糧食需求的剛性增長,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求的緊平衡狀態仍將長期存在,加之居民食物消費日益多樣化、營養健康化、農業產業結構與食物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必須倍加努力守住“三農”基本盤,加快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業食物系統轉型升級,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障。為此,《報告》深入分析了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業—食物系統和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從國際貿易視角綜合研判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提出必須加快發展農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農產品加工業新模式、新業態,助力鄉村“再工業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報告》指出,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正在從主食型向“糧菜肉果魚”多元化食物消費模式轉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葉玉江介紹,當前,我國居民膳食供能結構中,谷物仍然是第一,其次為肉類、蔬菜、植物油,但谷物的比例正在下降。從各省份發展狀況看,當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時,糧食的消費比重就會逐漸下降,肉類消費增長放緩且趨于穩定,蛋奶水產品等優質蛋白食物的消費比重會逐漸上升,果蔬消費則呈現多樣化趨勢。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由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編制,于2018年首次發布,此后每年定時發布,報告每年都會針對20個重要農產品,進行產業發展態勢預判,同時模擬農業生產系統,提供定量情景下的產業發展預判,為農業決策提供參考。
今年的《報告》以“面向2035、2050年的中國食物供需適配方案”為主題,關注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的變化及食物消費升級轉型的情況,多維度預測了未來中長期我國居民食物需求結構變動趨勢,探討了不同情景下,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方向與飼料糧貿易格局優化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