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蘋果起源中心之一,目前蘋果種植面積已超過3000萬畝,產量超過4000萬噸,分別占世界蘋果總面積的42.2%,總產量的45.5%,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蘋果生產國。
然而我國蘋果產業發展質量不高,資本和勞動投入—產出效率提升空間和潛力非常大。
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果樹所)發布了《蘋果高質量發展技術報告》,推出了系統集成的“一優兩無三精四高”十大關鍵技術,為我國蘋果產業發展構建了涵蓋品種、栽培和植保領域的技術體系,可供各主產區推廣應用。
蘋果產業大而不強
“中國蘋果體量大、面積大、產能大,但效率不高、質量不高?!眹姨O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說。根據對世界10個蘋果強國與中國蘋果的效率比較研究發現,中國蘋果生產環節的土地產出率只有果業發達國家的65%左右?!叭绻嵘桨l達國家的水平,就能節約大約1000萬畝耕地?!?/p>
此外,我國蘋果生產環節的資本回報率大致只有果業發達國家的19.2%,這意味著其中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勞動投入回報率只有發達國家的9.5%,即高水平國家每投入一個勞動力的回報,相當于我國勞動力回報的11倍左右。
由此可見,“倡導蘋果產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霍學喜指出了制約中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短板。
首先,蘋果戶平均經營規模太小,導致蘋果生產當中面臨嚴重的規模不經濟問題,這對先進技術,特別是共性的技術推廣產生了擠出效應,技術推廣難度極其大。與此相對應,技術在矯正、優化、提高投入品效率過程中的效率很低。
“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際上是組織問題、制度問題?!被魧W喜說。
其次,我國蘋果產業結構非常不合理,包括品種結構、熟制結構不合理,產前、產中、產后的比例不合理。特別是產后服務差距比較大,一方面設備閑置,另一方面勞動力密集地進入采后序列。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霍學喜認為,原因還是蘋果戶規模太小,蘋果在采后集散過程中的成本居高不下,導致一些先進的采后裝備設備的采用缺乏效率。
再次,我國蘋果產業在布局方面將發生很大變化:2007年至今,我國蘋果種植的重心向西偏移了670公里,這種趨勢還在繼續,并會對早中熟品種的結構和布局形成很大的沖擊。
其中含義為:一是以陜西、甘肅為代表的西部地區,蘋果面積依然在相對快速的擴大;二是以云南昭通、貴州威寧、四川鹽源以及西藏林芝地區為代表的西南冷涼高地,蘋果面積發展很快,其早熟品種和中熟品種的表現和競爭力非常好,完全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具有特色品質的蘋果產業片區。
“這種發展會對傳統果區,特別是環渤海灣地區和黃土高原優勢區的東部地區會產生嚴重的沖擊?!被魧W喜說。
其四,蘋果領域的關鍵短板技術非常明顯,特別是砧木、苗木技術問題、病蟲草害問題、土肥管理問題、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問題等。
高品質 高標準 高效益
果樹所副所長程存剛介紹,目前蘋果全產業鏈從業人員已超過3000萬人,每畝收入5000元以上,在各地開展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穩定脫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發展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改變上述蘋果產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推動我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果樹所所長曹永生提出了“三高”的核心目標。
一要高品質,蘋果要以優質為主,優質的內涵要從滿足標準轉向滿足需要,優質的核心是風味好。在優質的基礎上,加強品牌建設,把品牌做起來,把品質提起來。
二要高標準,做全產業鏈的高標準,標準起點一定要高,覆蓋蘋果全產業鏈,補齊產業短板。
三要高效益,實現蘋果產業發展的高效益,就要攻克蘋果產業核心的關鍵技術,實現自主品種、自主技術和自主產品。
他建議,蘋果產業應該創新成果轉化模式,形成政府部門牽頭、科研機構支撐、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受益、國外專家參與的“五位一體”協同成果轉化模式,打造五方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具體而言,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協調和經費支持,科研單位提供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等科技支撐,龍頭企業負責示范帶動和市場開拓,國外專家積極參與,最終實現果農增收致富。
據悉,果樹所按照“五位一體”成果轉化模式,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共建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試驗站、專家工作站和成果示范基地等“五大類”基地,做到減水、減肥、減藥、減人、減樹,減少化肥、農藥和水資源的消耗,減少人工使用,減少非蘋果優生區的果樹種植面積,生產出好吃、好看、好種、好賣、好想的“五好”蘋果。
十項技術讓十萬果農受益
2016年,果樹所啟動實施了蘋果高質量發展技術集成與示范工作。自2019年以來,果樹所持續深化與山東省棲霞市科技合作,通過舉辦蘋果產業專題會議和線上“果業技術大講堂”,組織多位專家經常性深入當地果園開展技術指導、成果示范與推廣,加速“一優兩無三精四高”10項關鍵技術轉化應用,當地10余萬果農受益。
程存剛介紹,10項關鍵技術即“優化品種結構,無病毒苗木、無袋化栽培,負載量精準管理、水肥精量調控、病蟲害精準防控,高光效修剪、高質量改土、高效益改園、高標準建園”的系統集成。
為實現蘋果產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果樹所專家還根據不同蘋果優勢產區的立地條件和制約因素,研發了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在品種結構優化、栽植模式構建、修剪技術輕簡、肥水管理高效、病蟲精準防控、花果管理省力和果實品質提升等技術方面進行創新和集成,構建區域性蘋果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創新示范推廣服務模式,在不同優勢產區示范推廣,實現蘋果生產省力降本、提質增效。
為鞏固優勢產區,強化特色產區,果樹所在山東棲霞、甘肅靜寧、遼寧綏中等蘋果優勢產區地建立綠色提質增效示范基地3000余畝;在河北承德、云南昭通等地建立了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基地1000余畝,有力推動了我國不同區域蘋果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按照“五位一體”模式,果樹所與山東棲霞、河北承德、西藏林芝、新疆兵團等10多個地方政府簽署了長期科技合作協議。
3年多來,累計培訓農民技術員12972人次,培訓果農10余萬人次。在河北打造了科技扶貧的“承德模式”,在山東打造了所地合作的“棲霞模式”。
從示范園建設到全產業鏈條幫扶,蘋果專家們的科技力量有效提升了果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價值,切實增強了河北、新疆、四川等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種植蘋果的熱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