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國農業轉基因技術風險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指出,在轉基因技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的機遇期,我國應加強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加快推進其產業化進程。
Bt轉基因棉花是我國第一種投入商業種植的轉基因棉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吳孔明帶領團隊對Bt轉基因棉花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中,“Bt轉基因棉花種植促進對害蟲的生物控制”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吳孔明指出:“這項基于生態學的研究表明,景觀生態學研究方法為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生態評價提供了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安全評價仍須持謹慎的態度。”
“大尺度”的研究
歷時20余年,團隊總人數30余人,吳孔明用“大尺度”、“長時間”來形容這項研究。
1997年,Bt轉基因棉花投入商業化生產。
2005年,該項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陸宴輝開始采用景觀生態學研究方法,將研究從對現象的隨機調查,擴展到對內在機理的揭示。
他們發現,上世紀90年代前,因為使用農藥,害蟲抗藥性增強,天敵被農藥殺死,導致生態調控能力越來越弱。種植轉基因棉后,天敵種群不僅受到保護,還會分布在不同作物的田間捕食其他害蟲,其他作物系統的天敵數量也上升了,整個生態系統的控制能力便增強了。
這是景觀生態學,作為生態學的一種研究范式,在國際上首次被應用于對Bt作物生態服務功能和機制進行系統的研究。
最終,他們的研究成果刊發在2012年7月的《自然》雜志上。“做這么大規模、長期的實驗,能夠反映出自然界實實在在的變化,而不是某一點或某一片的變化,這也是這篇文章的價值所在。”吳孔明說。
技術綜合保安全
“這項研究成果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證實了轉基因作物對生態控制有貢獻,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對環境生態存在風險。”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教授肖顯靜說。
2010年5月27日,美國《科學》雜志刊登了吳孔明研究團隊關于盲蝽蟓的研究。研究顯示,Bt棉種植地的害蟲盲蝽蟓急劇增加,取代棉鈴蟲成為主要害蟲。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轉基因作物造成的次生危害,與轉基因作物對生態系統的良性控制并不矛盾。
“轉基因作物把害蟲消滅了,盲蝽蟓就逐步形成新的問題。現在盲蝽蟓是棉植地最主要的害蟲,但是跟棉鈴蟲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陸宴輝說。
“任何技術都不是萬能的,不能指望能夠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研究和評估也是一樣。要達到生態的平衡,轉基因技術還應該和其他技術相結合,形成綜合治理體系。”吳孔明表示。
商業化推廣要慎重
“這項研究成果可以推及研究同類的Bt玉米、水稻、大豆等轉基因作物的生態學影響。”吳孔明說。
不過,Bt玉米、水稻、大豆等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至今遲遲沒有大規模開展起來。
對此,陸宴輝表示,這不僅僅是科學研究的問題。“我認為我們的轉基因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但轉基因問題的確涉及到多方面安全評價的問題。”他說。
吳孔明表示,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涉及生產、種植、消費、外貿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對商業化的每一個環節作安全評價。
因此,專家們認為,每一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都需要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進行細致全面的研究。
“推廣要慎重。”肖顯靜認為,中國地域差異性較大,加之我國的安全管理體系較弱,更需要作具有說服力的安全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