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北地區應當調整種植耗水少的作物,大力發展旱作農業。”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要負責同志唐華俊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華北地區日趨嚴峻的水資源緊缺問題,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有很大的空間。
唐華俊告訴記者,農業科學家在華北平原地區做了很多研究。作為我國小麥主產區,華北地區的小麥增產怎么實現?能增產多少?“都需要充分考慮地下水和當地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唐華俊說,既要保障糧食安全,也要重視生態安全。
華北地區是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的地區。唐華俊介紹,氣候變化造成華北地區溫度升高,太陽輻射變化也很大,但降水沒有太大的變化。有研究表明,升溫使華北平原冬小麥生育期縮短了10天左右,而且營養生長期(播種到抽穗)縮短,生殖生長期(抽穗到成熟)延長,而整個生育進程在縮短。這就要求小麥播期提前或延后,要求新的品種來適應這種變化。
“通過品種改良和農業管理措施的調整,能讓華北地區的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唐華俊說。
同時,唐華俊認為,在當前糧食庫存比較充足的情況下,通過國際國內兩種資源來調節我國糧食生產的背景下,在華北地區應該大力發展旱作農業。
過去,華北地區的小麥要在生長期澆四次水。利用旱作農業技術,現在華北地區已經開始實行非充分灌溉,即生長期澆三次甚至兩次水。“產量可能不需要達到每畝1000斤,但是旱作技術能保證達到每畝800斤,這并不會影響糧食安全。”唐華俊通過在華北地區調研發現,這種措施的效果很好,既不會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也不會消耗太多的水資源。而且,“華北地區有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給予少澆水的農民一些補貼,再加上農業水價調節,多種措施齊下,華北地區的旱作農業應該可以發展起來,有很大的節水空間。”唐華俊說,華北地下水漏斗區應封存,不允許再使用。“結合我們國家糧食供給的情況,農民的接受情況,整個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情況,漏斗區封存需要一個過程。”
他還認為,南水北調工程將會緩解華北平原的用水緊張情況。總體來看,華北地區的水資源管理,存在工業、農業、生活用水的平衡問題。總的看,農業用水量是在不斷下降的。
唐華俊告訴記者,農業科學家在華北平原地區做了很多研究。作為我國小麥主產區,華北地區的小麥增產怎么實現?能增產多少?“都需要充分考慮地下水和當地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唐華俊說,既要保障糧食安全,也要重視生態安全。
華北地區是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的地區。唐華俊介紹,氣候變化造成華北地區溫度升高,太陽輻射變化也很大,但降水沒有太大的變化。有研究表明,升溫使華北平原冬小麥生育期縮短了10天左右,而且營養生長期(播種到抽穗)縮短,生殖生長期(抽穗到成熟)延長,而整個生育進程在縮短。這就要求小麥播期提前或延后,要求新的品種來適應這種變化。
“通過品種改良和農業管理措施的調整,能讓華北地區的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唐華俊說。
同時,唐華俊認為,在當前糧食庫存比較充足的情況下,通過國際國內兩種資源來調節我國糧食生產的背景下,在華北地區應該大力發展旱作農業。
過去,華北地區的小麥要在生長期澆四次水。利用旱作農業技術,現在華北地區已經開始實行非充分灌溉,即生長期澆三次甚至兩次水。“產量可能不需要達到每畝1000斤,但是旱作技術能保證達到每畝800斤,這并不會影響糧食安全。”唐華俊通過在華北地區調研發現,這種措施的效果很好,既不會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也不會消耗太多的水資源。而且,“華北地區有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給予少澆水的農民一些補貼,再加上農業水價調節,多種措施齊下,華北地區的旱作農業應該可以發展起來,有很大的節水空間。”唐華俊說,華北地下水漏斗區應封存,不允許再使用。“結合我們國家糧食供給的情況,農民的接受情況,整個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情況,漏斗區封存需要一個過程。”
他還認為,南水北調工程將會緩解華北平原的用水緊張情況。總體來看,華北地區的水資源管理,存在工業、農業、生活用水的平衡問題。總的看,農業用水量是在不斷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