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舉行“科技創新引領耕地保護與利用”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十三五”時期的重大科技進展和“十四五”時期在科技創新部署等內容。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周衛表示,“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基石。中國農業科學院肩負著科技創新引領耕地保護與利用的重大使命。”
周衛說,據農業農村部公報[2020]1號“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我國高產田占耕地面積的31.24%,中產田占46.81%,低產田占21.95%,全國耕地質量中低等級占2/3以上,障礙退化耕地占比高達40%。因此迫切需要加強耕地科技創新,為耕地合理利用和地力提升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堅持以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為導向,持續加強基礎理論創新、關鍵技術研發與重大產品研制,取得了6項重大進展。其中包括東北黑土地地力提升與可持續利用技術、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控技術、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農田面源污染監測與防控技術、高精度數字土壤構建與應用等。
周衛進一步表示,面向“十四五”,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通過“一平臺”、“一系統”建設和“三塊地”的科技攻關,鑄造國之重器,強化耕地保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建設“國家耕地質量科學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平臺。面向國際耕地科學前沿和我國耕地保護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質量重大基礎與應用研究,創建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和利用的理論、方法、技術、產品和標準,建設覆蓋我國全部土壤類型、服務全域耕地管理的國家級耕地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中心,努力建成耕地領域全球交流合作與科技人才培養高地。
二、科學支撐“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系統”業務運行。面向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推進農田建設、監測、評價與管理的數字化改造,建立大數據驅動的農田建設綜合監管服務新模式。加快實現全國所有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一張圖”、新增農田建設項目統計“一張表”,以及農田建設全過程監測評價“一張網”的目標。
三、加快開展“藏糧于地”系列科技攻關。針對我國農業土壤質量退化,中低產田比例高等突出問題,開展土壤培肥與地力提升重大科技攻關。針對我國化肥過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等突出問題,開展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重大科技攻關。此外,還針對農用微生物資源不足,土壤生態失衡等突出問題,開展農業微生物組利用重大科技攻關。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揭示農業微生物宿主互作及環境適應機制,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發掘優異菌種資源,研發新型微生物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