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年華,寫下如此意味深長的詠嘆,既是自己科研的感悟,又是自己的人生箴言。10年來,他一直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耕耘著,盡情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全力追尋著科研的夢想,一直堅持著、奮斗著……
科研新秀 嶄露頭角
2011年金秋的西安,他收到第九屆全國病毒學學術委員會的電話,“您是鄭海學嗎?請您務必參加下午閉幕式……”
閉幕式謎底揭曉,這對于他是一個不小的驚喜,他獲得了組委會設立的Christophe Meriux獎項,全國共獎勵6名,他是該屆唯一的動物病毒研究獲獎者。
“我深知自己是一個初來乍到的小卒,內心感激這種認可和鞭策,暗暗激勵自己繼續努力拼搏。” 鄭海學說。
而隨后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則是對他不懈努力的褒獎和肯定:2014年,他以主要參加人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獲得甘肅省專利一等獎,入選2015年度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年,他獲得了中國專利優秀獎、第十九屆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以第二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艱苦攻關 執著追求
在組建團隊前的幾個春節放假時期,鄭海學卻總不能安心過節,在去實驗室的路上,城市上空璀璨的煙花次第綻放,而他急行的腳步在雪地上踏出的呲呲聲,格外刺耳悠長。
鄭海學經常忙碌于實驗室、會議室和辦公室之間,加班至深夜,舍棄節假日更是常事,為的就是爭分奪秒、加快科研進程。
“我更看重的是通過科研試驗實踐和攻關,從理論源頭創新,到突破技術瓶頸,推動行業發展,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做一些實實在在‘接地氣’的科研成績。”鄭海學擲地有聲地說。
鄭海學發明了單質粒口蹄疫病毒拯救系統,制備出產能高、抗原性好、穩定性強、無致病性、速效長效的制苗種毒,實現了國際首例反向遺傳技術構建的口蹄疫制苗種毒應用于產業化生產,疫苗產品推廣應用于全國,并出口蒙古、越南、朝鮮等國,累計銷售20多億元,成果轉讓費已達1.3億元,是口蹄疫防控的主導產品,在我國口蹄疫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目前,鄭海學主持和參加研究的疫苗產品已獲得國家新獸藥注冊證書3項,3項獲得臨床批件或進入復核試驗,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J Virol.、FASEB J.、JProteomeRes.、Vaccine、Mol Immunol.等主流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20余篇,參編專著3部。近5年來,他先后申獲并主持了國家、省部級項目課題10項,他帶領的團隊近4年獲得了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有力地支撐了研究團隊科研發展和人才成長。
建設團隊 服務社會
“建好一個有發展潛力的團隊比我個人掙任何名分更重要,只有建好一個團隊才能快速實現科研發展、人才成長。”這是鄭海學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信念。
一名科研助手、兩間實驗室、幾十萬啟動科研的儀器設備費。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的鄭海學發現,組建自己的實驗室談何容易。
才學鵬、羅建勛、劉湘濤等領導、老師和各部門給了鄭海學最大的支持和幫助。
鄭海學心想唯有“鞠躬盡瘁”以報知遇和厚愛,他將前進的目標瞄準口蹄疫研究的國際前沿,誓要做出國內外一流的制苗種毒、疫苗和有影響力的論文和成果。
歷經5年多的努力,實驗室三樓常年看到徹夜不熄的燈光,職工和學生總在有序忙碌著,此后他的課題發展便一發不可止,進展和成果接踵而至。
目前鄭海學實驗室有正式員工12人、加上科輔人員和學生40余人,在團隊中實行了收入和獎罰最為透明的管理辦法,運行和諧,管理有序,形成了一個學術氛圍濃郁、高產出的研發團隊。
然而曾經,這里不被看好、沒有學生愿意報考,沒有人員愿意來工作,鄭海學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人員和經費的短缺。但鄭海學對科研是執著的,對學生和職工是真誠的,“置科學研究以風骨、還專家學者以尊嚴、給科研技工以從容、賦博士碩士以自在。” 鄭海學說,他踐行的理念激發了職工和學生最大的興趣和斗志,自給壓力,跨越發展,目前他的團隊已是研究生和新員工熱衷選擇的團隊之一。
在生活上,他一家5口人曾擠在一個僅30多平米的房間,一住近3年,但是鄭海學勸說自己:“我為了實現夢想而來的,是帶著老領導的重托來的,不是來享受待遇。”
除了科研,鄭海學還堅持到臨床一線,解決養殖戶的防控難題,恰當地給企業生產指導和建議,在養殖戶和生產企業也得到很好的口碑。
“這些來自基層養殖戶的正面評價,比獲得任何獎牌都有成就感,同時,也激發我強烈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一定要研發出更多經得住企業檢驗、市場檢驗和養殖戶檢驗的好疫苗和好產品,結合國家重大疫病防控政策,為國家口蹄疫有效防控和凈化、加快根除進程做出我們科技人員應有的奉獻。”鄭海學說。
“我感謝這種生活、這種艱辛、這種純粹追求,感謝以殷宏為所長的新領導班子的支持和厚愛,我已感受到了科研的幸福,同時把培養科研人才作為自己的責任。當前,正逢我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國家科技平臺、關鍵技術和人才積累方面,還是國家科技改革、科研經費和成果轉化等系列新政方面,對科技人員都是史無前例的機遇,如此好的政策和環境,沒有理由不繼續堅持和努力,為實現‘青山綠水’的科研生態和美好而又宏大的科研報國夢想繼續帶領團隊奮斗和鉆研。” 鄭海學說。(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