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呈現出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局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仍需在深化體制改革、搭建支撐平臺、培育服務隊伍、加強協同創新等方面下功夫。
目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桑黃高效工廠化人工袋料栽培技術”在海寧落地。這項技術是7個月前的2017年浙江省春季科技成果競價(拍賣)會上,以100萬元起拍,經過11輪舉牌,最終以300萬元成交的。這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的一幕。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最后一公里”。《中國科學報》記者從由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農業部種子管理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和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研討會上獲悉,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呈現出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局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仍需在深化體制改革、搭建支撐平臺、培育服務隊伍、加強協同創新等方面下功夫。
成果轉化仍面臨難題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成果走向市場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也面臨著許多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科技成果創新性不足,不接地氣;科技成果配套性差,“單打獨斗”;缺乏一支高效專業的轉化推廣人員隊伍,這屬于農業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障礙。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協同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尚未真正落地;科研機構和農業推廣體系相對分離,缺乏有效銜接,則是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不完善的問題。
不少業內人士有著同樣的體會,近年來,我國新品種選育水平逐年提升,品種數量大幅增加,但實際可直接轉化的成熟成果偏少。原因之一即很多研究成果并非針對市場需求,而是科研工作和個人研發興趣的伴隨產品。
“一些成果在發過論文、評完職稱后束之高閣,被稱作‘鐵皮柜里的成果’。”一位與會專家說道。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一個痛點,在某種程度上是“科研生產兩張皮”的必然結果。
而就農業科研本身,該專家舉例稱,跨國種業的育種科技已經全面進入“分子時代”,我國大多還處在傳統育種階段;國外育種模式已經是“工廠化”運行,批量定向培育新品種,我國還是“課題組”“小作坊”生產。
陳萌山指出,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分工不明確,水平低重復多,科技資源浪費嚴重,學科間、研究所間、課題組間互不協作,各自為戰,創新目標不聚焦、創新任務不明確、創新團隊不協同、創新資源不優化、創新平臺不共享、創新力量不協作的現象普遍存在。
若農業科技成果既缺乏真正的科研創新性,又缺乏明確的市場針對性,商業價值低,即使作了很多推廣和推薦,依然是“門前冷落車馬稀”,無可轉化。
浙江省農科院科技推廣與產業處處長游兆彤在工作中發現了一些涉及農業科技轉化政策的難點,“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眾多,難以全面收集并吃透;科技成果轉化涉及諸多環節、主體、要素,相互之間能否銜接好、協調配合好?若缺乏協同機制,政策就存在落實障礙。”
針對成果轉化面臨的問題,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副局長王述民建議,加強原始創新,提供可轉化的綠色科技成果;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強化科技成果孵化、評估和評價;實施知識產權全程管理制度;搭建轉化交易平臺,提高轉化效率;開展院地合作,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培育新型產業主體,承接科技成果;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重要性的再認識,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隊伍。
探索路徑與成效
“豬肺炎支原體克隆致弱株”專利技術先后轉讓4家企業,獲得轉讓收入4072萬元,在全國28個省市區3500萬頭豬上應用,市場占有率超過90%。“淮麥33”以1033萬元轉讓,創造了全國單個小麥品種經營權轉讓價格之最。這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的兩個案例。
江蘇省農科院副院長沈建新介紹,突破核心技術,形成高價值專利,才能提升科技創新質量和市場轉化效率。而高價值專利的創造培育是從技術創新和成果源頭設計開始,探索知識產權管理融入科技項目的立項、實施、成果推廣等整個科技創新過程的知識產權全鏈條管理服務新模式。2016年,全院知識產權收益1.5億元。
此外,江蘇省農科院還創新科企合作模式,如探索企業個性化需求訂制、聯合組建產業研究院,推動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圍繞“三個面向”,打造核心技術成果的品牌效應。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農業科技的國家隊,在科技成果轉化上作了全面探索。王述民介紹,成果轉化主要工作內容為科技推廣,如示范推廣、綠色增產增效模式研究、扶貧援疆援藏;產業開發,如院所辦企業管理、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籌建;知識產權,如知識產權管理與培訓、三個中心建設與運營;基地管理,如院所兩級基地統籌協管、試驗示范等。
其中,中國農科院集院內20個研究所300多名科技人員、院外210個單位2500多人之力,把科研攻關與推廣應用緊密結合起來,推進水稻、玉米、小麥、奶牛、羊等12個產業的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
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共集成17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構建了37套可落地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部分技術模式已被農業部和有關地方政府作為主推技術采納推廣,有的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作為范例在發展中國家推廣。
在創新成果轉化方式方面,中國農科院啟動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和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與農科院技術轉移中心整合資源,打造集農業科技成果展示、推廣、交易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推動中國農科院和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王述民表示,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取得初步成效,數量質量逐年提高。十八大以來共申請了8453件專利。2012年,全院科技成果轉化收入2.82億元,2016年則達到了4.79億元。
在更廣闊的平臺上
在游兆彤看來,系統理順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障礙,要從源頭上解決成果不足的問題,從動力上解決機制不順的問題,從平臺上解決渠道不暢的問題。其中,平臺構建即在哪里轉化成果。
截至目前,浙江省農科院在中國(浙江)網上技術交易市場共完成科技成果競拍項目13項,總成交額1591萬元,溢價率達68%。今年,浙江省農科院“路演+競拍”的轉化模式被農業部列為全國種業權益改革經典案例之一。
在更廣闊的平臺——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和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目前征集的專利、品種權等各類科技成果共計8151項,分別來自938家科研院所等機構。2017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研討會上,中心主任馮艷秋發布了41家科研機構的共1072項農業科技成果。
南方稻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常規水稻品種“中嘉早17”由中國水稻研究所培育,就是通過中心網上展示競價、線下洽談的方式完成轉讓交易的,受讓單位為6家種子企業,轉讓方式是基礎價+提成。目前研究所已獲得收益1000多萬元。該成果也是國家種子產權交易中心成立后首批通過中心平臺轉讓的水稻新品種之一。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除了原創性科技成果的產權轉讓交易外,還涉及受讓企業形成農業投入品和生產資料后,面向生產者的推廣,以及形成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后,面向消費者的宣傳和引導,這樣才能形成農業科技成果在產業鏈上的徹底轉化。”馮艷秋表示。
因此,中心不斷拓寬科技成果轉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計劃對原創性成果、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農業投入品和優質農產品與食品進行分類轉化與推廣。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品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也通過轉化產品的推廣和消費的拉動提高科研機構創新的動力和活力,提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提升影響力、綜合競爭力,并使成果轉化在各環節形成密切聯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此外,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框架下,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聯盟正在籌備組建。該聯盟除了科研機構和企業,還將邀請能夠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支撐服務的金融、法律、新聞媒體等機構、第三方技術轉移組織等單位加入。
陳萌山表示,籌備成立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聯盟,通過機制創新,把全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系統更加緊密地聯合起來,適應創業創新的需要,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適應科技成果更高效率轉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