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0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布,我國的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和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三項遺產系統,正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22項,數量繼續保持世界首位。
作為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我國向來重視農耕文化的傳承保護。特別是近年來,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部分。傳統農耕如何發揮優勢,為現代農業助一臂之力?
當地時間11月10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最新一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出爐。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咨詢小組副主席,李先德透露,經過文本審議和實地考察,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和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三項遺產系統順利入選。
李先德:仙居的楊梅和寬城的板栗,我們發現他們那兒古樹很多,至少好幾百年,有的上千年,古樹到處都能看得到,這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證據。而且大家在運用一些比較傳統的、自然的農耕方法,不是用現代的施肥打藥,所以維持了良好的循環,專家都是很認可的。
中國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寬城
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已有3000多年歷史。寬城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光照充足,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鐵,非常適宜板栗生長,有著“中國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寬城”的美譽。寬城滿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站站長、高級農藝師商賀利介紹,現在當地形成了以板栗栽培為核心,作物、藥材、家禽等合理配置的復合種養體系。
商賀利:我們在種植板栗的過程中形成了山頂喬木和灌木戴帽,山間板栗攔腰,山下作物壓腳,村莊道路河流纏繞的一種立體的板栗栽植和生態人文的自然生態景觀。還有我們林下的復合種植,種植中藥材、油葵,林下養雞養蜂等這一系列的立體經營模式。
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是中國傳統農業的典型代表,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寬城地區百年以上的板栗株數是54306株。板栗也是當地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商賀利表示,寬城板栗不僅具有色澤光亮,果實易儲、易剝的特點,而且入口香甜清脆,味道圓醇,風味獨特,現已馳名中外。
商賀利:到現在為止,我們寬城的板栗栽培面積是58.69萬畝,產量是4.38萬噸。我們寬城的板栗產業鏈比較完整,龍頭企業有效帶動,寬城板栗銷往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4個國際的有機認證。種植產值和加工產值還有社會服務化產值總產值能達到9億多元。寬城板栗傳統栽培系統是我們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的,在今后的管理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們的遺產。
獨特的種植技術讓安徽銅陵白姜馳名中外
每年立冬前后,正是安徽銅陵的姜農們入姜閣培育姜種的日子,被精心挑選的姜種要在姜閣里過冬,姜把式通過燒姜閣的傳統技藝給姜種催芽,等到來年清明前后就可以出閣種植了。
安徽銅陵某白姜制作企業負責人錢雪芹:獨特的育種方式是目前全球唯一的了,銅陵有60座姜閣,管理姜閣的姜把式的技藝也是只有安徽銅陵這個地方有。姜把式點火控制姜閣溫度,前期的時候要大火,要把整個姜閣溫度給升上來,然后慢慢后期姜發完汗以后,需要文火,這完全是憑姜把式的經驗控制姜閣溫度。
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已有2000多年歷史,曾在宋、明、清時期被列為朝廷“貢品”。銅陵白姜以“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質脆嫩、香味濃郁”而稱名于世。在千百年的傳承中,銅陵白姜形成獨特的種植系統,主要包括姜閣保種催芽、高畦高壟栽培、搭棚遮蔭生長三項栽培技藝。錢雪芹告訴記者,用芭茅草搭棚遮蔭也是銅陵地區種植白姜的獨特技藝,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錢雪芹:銅陵白姜含水量高,它是喜陰不喜陽的,前期的時候需要7分陰、3分陽,因為姜苗還沒長出來,所以用芭茅草給它蓋起來。但是隨著風吹日曬,芭茅草會風化,會變稀疏,但是姜苗已經長出來了,這個時候需要的是7分陽光、3分陰。這個芭茅草收集下來,姜閣里面大火的時候,它是頂火的,很快。
目前,銅陵市白姜種植面積6000多畝,開發出糖醋姜、醬汁姜、糖冰姜等80多種產品,總產量超1萬噸,年綜合產值約10億元。在長期的農業耕作實踐中,銅陵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白姜文化,下姜閣、開市等民俗活動被世代傳承下來。每年白姜收獲季,總能在銅陵街頭看到百姓刮姜、曬姜、腌姜的場景。
銅陵市白姜研究會副會長姚繼貴:獨特的這些技藝,隨著現代技術的運用要想傳承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我們要以申報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白姜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極力引導姜農采取一些傳統的辦法,但是也要進行一定的創新,結合現代技術,技藝既要傳承又要發展。
仙居楊梅 當地人的寶貝
很多人對仙居楊梅不陌生。仙居,仙人居住的地方,光聽名字就令人向往。浙江仙居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古楊梅種質資源庫。現存百年以上古楊梅樹1.34萬株,其中五百年以上108株,千年以上28株。古楊梅樹是仙居人的寶貝,也是仙居楊梅文化的傳承。作為世界人工栽培楊梅起源地之一,仙居已有1600年楊梅栽培史。臺州仙居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朱水星說,當地已形成“梅-茶-雞-蜂”有機結合的復合型山地農業模式。
朱水星:別人做楊梅是做產業,我們現在開始做文化。通過楊梅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遺的成功,促進我們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
古老農耕技藝文化 綻放現代文明之花
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22項,數量繼續保持世界首位。李先德表示,從古老的農耕文化中汲取的智慧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李先德:傳統的方式在現代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一個我們在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維持土壤,保持肥力上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的遺產地這個特點都比較突出。還有一個在應對一些現代的挑戰,比如說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方面,它是基于一種當地社區的自然的解決辦法,把它的優勢和資源做了一個充分的利用和發揮。在解決饑餓問題特別是應對外部沖擊的時候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閔慶文表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定不僅增強了當地人的文化自信,讓中國優秀的傳統農耕文化更好地為世界所了解,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的發展。
閔慶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以后,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當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態的保護、文化的傳承,根據我們對于已經認定的這些遺產地的觀察,發現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產生了非常好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效益。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定,對于這個地方的特色農產品的發展和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的發展,都會帶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更多人去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