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構筑人才高地 優化創新生態
中國農科院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今天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等三個研究所,吳文斌、王克劍等2名科研人才代表進行了典型經驗交流。會上向新晉院士頒發了紀念牌,向首批院級“支撐英才”和“轉化英才”頒發了證書。
據介紹,中國農科院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問題,持續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尤其是作為核心力量的農科英才,以僅占該院科技人員5%的規模,主持了該院51%的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該院91%的國家獎,發表了71%的CNS等高水平論文,申請了37%的專利,培育了25%的農作物、畜禽新品種,創新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顯著。
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取得多項領跑國際的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比如,發現水稻“自私基因”、挑戰孟德爾遺傳定律,首次成功克隆雜交稻種子,解決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難題等。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農作物強雜交優勢利用與新品種創制、綠色超級稻培育、動物重大疫病流行機制與疫苗研制等方向,已達到世界前列甚至領先地位。
在保障國家重大需求方面,強化對原創性前沿技術、共性關鍵技術、產業瓶頸技術領域的人才布局與培養,持續開展科研攻關,在家禽疫苗免疫、非洲豬瘟防治、草地貪夜蛾防控、藏糧于技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的一些緊迫問題提供了有效支撐。
在服務現代農業主戰場方面,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三年多來共派出788個團隊、4792位專家,幫扶貧困地區生產經營主體增收58億元,推廣新產品739個、新技術285個、畜禽新品種5.7億頭(羽),培訓人員92萬人次,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涌現出以金黎平、張金霞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科學家。
在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發起國際農業科學計劃,正式加入“國際小麥研究計劃”等7項國際農業領域知名研究計劃,6名科學家入選外籍院士,200余名專家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磋商組織等國際機構中擔任職務,極大提升了該院在國際機構和相關學術領域的影響力。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