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阻礙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頑疾和疾病,要借助中醫的原理和手段來醫治這種社會疾病。”11月26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吉軍在2016年全球首屆中國中醫農業創新技術與推廣應用大會暨發展中醫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本次會議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由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和信息化局、中國農科院農業立體污染防治與產地環境質量研究中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共同舉辦。會上,蘇州工業園區跨國情中草藥農業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所謂“中醫農業”,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
當前,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戰略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并努力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意義十分重大。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章力建向記者介紹,“中醫農業”可為農產品產地水、土、氣立體污染綜合防控和改善產地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探索一條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中醫農業”將成為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中醫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由來已久。章力建認為,盡管中醫原理和方法在我國農業上的應用也很早,但很長一段時期由于比較依賴化學農業,忽略了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但目前植物性藥品在農業上應用較多的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
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茶葉所研究員陳宗懋通過利用一種植物的揮發物對另一種植物的有害生物的族群進行調控,聯想到了中藥—茶產業。他建議,可以嘗試選擇性地把一些中藥植物在茶園中間作,利用釋放的揮發物對目標生物的引誘或忌避,進行茶園有害生物的族群調控。
此外,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生態環境破壞、自然資源大量消耗和浪費、農業種業和農產品處于不健康狀態。
在蘇州大國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金華看來,現代中醫生態健康農業將優先發展農產品的種養殖,促使農產品“正本歸元”和恢復原生態自然生長,真正生產出優質、健康、生態、營養的安全食品。
“我們今天提倡大力發展中醫農業,開展中醫農業標準化工作,但我們必須走出自己的標準化道路,借助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指導思想,真正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福國民。”吉軍說。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