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李茂松研究員介紹,該項目自2012年啟動實施以來,已完成了6個課題研究團隊組建和研究任務分解,構建的全國突發性災害數據庫收集整理了全國和研究區域的長年代氣象資料、農情資料、農業洪澇災情資料和研究區域的主要農作物干旱、洪澇、低溫等災害發生的時段、范圍、強度、頻率,種植模式、孕災環境、承災體抗災性能和災損資料以及應急防控技術、減災技術和災后恢復生產技術等資料,初步篩選出小麥、玉米、水稻、棉花適宜區域種植的47個抗逆性品種,初步育成耐旱性強、豐產性好、配合力高的4個玉米SS群自交系,初步揭示了區域主要農作物氣象災害的時空變化特征,初步構建了3項災害等級評價指標和災情監測預警數據庫,初步提出了適宜不同區域的避災減災種植模式、防災避災技術、災后補救技術,初步試制了部分設備、機具、研制了抗逆制劑配方。項目已申請國內專利1項,獲得國內專利授權5項,制定湖南省地方行業標準2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科技學術論文21篇,培養研究生10人,培訓農民500人次。
李茂松告訴記者,我國是一個多種災害類型頻繁發生的國家,特別是農業干旱、洪澇、低溫、干熱風等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據統計,一般災年,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就達4666.7萬公頃,約占總播種面積的1/3,因災損失糧食500多億公斤。啟動實施“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主要圍繞危害我國農林業生產的農業旱災、洪澇(澇害、濕害)、低溫災害(凍害、霜凍、寒露風)、干熱風等,以“工程防災、生物抗災、結構避災、技術減災、制度救災”為總體思路,通過研究農業災害監測新技術,研發基于農田尺度的地面監測技術與設備,實現農業災害的自動化、強時效和高精度監測,初步建立我國農業災害監測技術支撐體系;通過研究農藝、工程、物理與化學相結合的防災減災新技術,實現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防、抗、避、減技術和措施的一體化,形成我國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體系。
李茂松表示,今后項目將在進一步凝練科學目標的基礎上,圍繞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一個災種一個災種、一個區域一個區域、一個季節一個季節地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加強對災情發生發展的監測預警工作,力求第一時刻發現災害,關鍵節點防控災害、關鍵時段開展災害救助與恢復生產;更加注重農業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使農業防災減災依靠科技進步,做到科學預警、分類指導,增強農業防災減災的主動性、針對性和科學性,為我國預防和減輕農業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筑起一道防火墻、撐起一個保護傘、打造一個保險箱,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