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萬建民在農科講壇上指出,雖然我國水稻種植面積4.5億畝左右,居世界第二位,總產量2.04億噸,居世界第一位,單產42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我國水稻單產的提高進入了一個緩慢時期,提高產量的難度越來越大,如何進一步提高產量成了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科學界普遍認為,水稻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可比其他雜交稻提高單產15%,但需解決秈粳交雜種不育、生育期超親晚熟和植株偏高三大問題。
據萬建民介紹,課題組已通過明確我國各稻區品種抽穗期基因型,分析各地的光溫生態條件,設計適合的基因型,實現定向育種,確保雜交組合抽穗期的廣適性,利用抽穗期基因解決了雜種的生育期問題;通過發掘更多新的雜種不育基因,找出相應的廣親和基因位點進行聚合,利用分子標記進行定點秈粳片段相互置換,成功選育出了粳稻光溫敏不育系509S,為秈粳交雜種優勢的育種實踐利用提供了一條新的可行途徑;通過發掘新的顯性半矮稈基因D53,利用其把株高降低在100厘米~120厘米范圍,有望用于水稻秈粳雜交優勢育種。實踐表明,利用現有的基因信息,與常規育種相結合,最終是能夠實現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的。
隨著我國城市人口的增加,對稻米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對稻米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萬建民建議,在追求高產的同時,應投入更多人力和財力,從理論、育種、材料、方法等方面,加大品質改良研究力度,縮小我國自育品種在品質上與日本的差距,使其成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營養膳食。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