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厚樸如農,甘藍人生
方智遠,湖南衡陽人,1964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蔬菜遺傳育種專家。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主持甘藍遺傳育種研究,1973年育成中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50余年來,他和研究團隊先后育成30余個不同類型甘藍新品種在全國各地推廣。先后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1986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8、2001年兩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14年獲“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稱號,2021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方智遠與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在田間查看甘藍長勢。
方智遠正在給甘藍授粉。
方智遠在人民大會堂領取全國先進工作者獎。
在很多人眼里,
“車厘子自由”“榴蓮自由”不是那么輕易能實現,
但“甘藍自由”卻是輕而易得的。
然而,甘藍成為我們餐桌上的常客,
卻也不過幾十年的光景,
背后凝聚著我國甘藍育種的進步與貢獻,
是一批批育種專家的汗水澆灌出來的。
方智遠常說,看一個育種專家的成績,不能只看他發多少文章,主要看市場上生產中有多少是他們育成的品種。
近60載,他就像透鏡一樣,聚焦甘藍育種。他和研究團隊,研究建立起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雄性不育系育種技術體系,創新出幾十個甘藍優異種質和10余個骨干自交系。先后育成30余個不同類型的甘藍新品種在全國各地推廣,累計推廣1億畝以上。他說:“解決老百姓的吃菜問題,還得靠我們自己的品種。”
難忘的童年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三天,方智遠出生在湖南衡陽縣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昇平村。方家房前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河岸兩邊環繞著水稻、油菜田,沿河石板小道上,前往衡山敬香的香客不斷。房后山嶺長滿了松柏、楠竹,春天遍開鮮紅的杜鵑花。天晴的時候,站在后山半坡向東北遙望,可以清楚看見南岳祝融峰和白石峰十分雄偉壯觀。
方智遠的父親是小學教師。父親為他起名智遠,大概是希望兒子長大成人后,面對人與事,要有“理智”和“遠見”。
戰亂使方智遠的童年生活很不平坦,常常要躲避兵匪的搶掠逃進深山,他和鄰居家養的豬兩次被老虎叼走。
1944年,方先覺將軍指揮的衡陽保衛戰打響。方智遠依稀記得,那時村里人能聽到隆隆的炮聲。有一天大家正在地里割水稻,突然聽到有人大喊:“日本兵來了!日本兵來了!”鄉親們驚慌失措。方智遠的父親一邊招呼鄉親們,一邊和姐姐分別抱著弟弟妹妹,二哥背著他,拼了命地往深山里的親戚家逃。一個日本兵眼看就要追上來,他們驚慌躲到樹叢中,總算躲過一劫。日本兵在村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一個星期后,回家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牲畜屠宰一空,農田、房屋和學校被糟蹋得面目全非,門和窗戶也都被拆去修機場工事了。這件事在方智遠幼小的心中萌生了國強才能民安的朦朧意識。
1947年冬天,38歲的父親不幸過早病逝,是勤勞、本分的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們兄妹六個撫養成人。父親在世時十分重視子女教育,早早就把他們送到學堂。方智遠對啟蒙老師姚孝悌先生有著很深的感情。印象最深的課是老師在黑板上畫著中國和日本的地圖,圖上的中國被形象地比喻為一片被日本蠶食的桑葉,教導大家要刻苦學習、不忘雪恥、奮發圖強。
父親病逝后,家境頓時陷入困境。1950年春,哥哥要上中學,母親再也供不起他繼續讀書了,他不到11歲就不得不輟學,在家幫著母親放牛、砍柴、養魚、栽菜、種稻。冬季冒著嚴寒鑿開冰凌耕地,夏季頂著烈日為水稻中耕除草。為了換回一斤鹽,挑著30多斤的木柴,跟著表哥趕到十多里外的街上去賣。
繁忙的農耕生活中,有時也有歡樂,種的水稻獲得豐收,跟著表哥在作坊里榨出香噴噴的茶油,制作出又白又嫩的豆腐,釀出香甜的米酒……童年的這段經歷,恰恰為方智遠提供了向勤勞、樸實的農民學習的機會,培養了他吃苦耐勞、團結互助的精神。春播夏種秋收,從種子到小苗再到收獲,大自然一年四季更替,三年的農耕循環往復,他竟在不知不覺中對農業和農作物產生了興趣。
發奮讀書
當然,方智遠始終沒有忘記要尋找機會走出深山上學求知的信念。
3年后,已經成為教師的大哥幫助他到銀溪小學完成了高小學習。同年夏季,在哥哥姐姐的支持下,他報考了衡陽市五中。入學考試那天,校園里人山人海,擠滿了考生和家長,錄取比例大致為10:1,考試科目為語文和數學。語文作文考試題目為《我所知道的一件新事》,他即以剛剛簽訂的抗美援朝停戰協議為題作文,由于內容新穎切題,文字流暢獲得高分,可是接著數學考試由于過度緊張,錯了一道大題,走出考場就拉著陪他來的二哥哭了。約四五天后到學校了解錄取情況,驚喜地在錄取榜的中部看到自己的名字,從此開始了新的求知之路。
五中的前身為湘南中學,校園幽靜,校風質樸。當時方智遠家因父親去世早,人口多,勞動力少,幾乎全靠剛參加工作的大哥的微薄工資維持全家生活,經濟上十分困難,有時不能按時繳納伙食費而被要求停餐。班主任李富英和文范老師多次為他向食堂求情或用自己的工資為他墊付。當時他剛由深山農村來到城市,穿著補丁疊補丁的衣服,連話也不敢大聲說,幾次被強勢的同學欺負,但他總是既不還手,也不還嘴,一心只想著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努力學習。在第一學年學生手冊上,李富英老師用清秀的字體為他寫上“度量寬大,勤學守規”這樣的操行評語。這八個字,在方智遠的人生道路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他學習、工作、為人處世的座右銘。
1956年秋,方智遠考入衡陽市一中念高中。當時的一中坐落在湘江江心東洲島,四面是滔滔湘江,島上四季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十分寧靜秀麗。一年多后,學校遷到黃茶嶺丁家牌樓由師生們親手參與建成的新校舍。一中的前身為船山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省重點中學,校長譚月笙嚴謹治校,以身作則,常常剃著光頭,穿著草鞋,和師生打成一片。生物老師羅潤庠講授的生物課十分生動,引起方智遠對生物學的興趣,成為他高考時把生物學當作第一志愿的重要原因。
1959年8月高考時,方智遠如愿以償被武漢大學錄取,來到美麗的武漢市珞珈山。在武漢大學生物系5年的學習期間,他如饑似渴地學習生物學基礎理論。余先覺老師講授的摩爾根遺傳學和遺傳學專題,楊弘遠老師講授的胚胎學,戴倫焰老師講授的植物學,徐乃瑜老師講授的植物育種學,都在基礎理論上為他后來從事蔬菜作物的遺傳育種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這期間,節假日、寒暑假他也很少休息,在悠靜古色古香的圖書館里,在高大的法國梧桐樹蔭下,常見到他在苦讀的身影。他擔任年級的學習委員,除了協助老師組織好全年級同學的學習,他自己也經過刻苦努力以全年級最好的成績從武漢大學生物系畢業。
培育我們自己的蔬菜良種
1964年8月,方智遠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工作,從此開始了他50多年蔬菜遺傳育種的研究工作。
20世紀70年代之前,我國蔬菜遺傳育種研究還很落后,農民種植的大都是世代留傳下來的農家品種。許多品種產量低、抗病抗逆性差,遠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生產需要。那時候,蔬菜周年供應嚴重不均,每年春節到三四月份是春淡,五六月份蔬菜又特別多,常常論堆賣,到七八月份作物一拉秧又缺菜了,秋冬季主要就靠“老三樣”——蘿卜、白菜、土豆,有的年份冬天就連大白菜都是定量供應。以至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春節,黃瓜甚至都賣到十幾塊錢一斤。
那時候,有些蔬菜優良品種依賴進口,甘藍就是需要從國外購買種子的主要蔬菜之一。甘藍,又名洋白菜、包菜、圓白菜、卷心菜,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主要蔬菜作物,也是我國最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我國年播種面積約1400萬畝,在蔬菜周年供應和出口貿易中均占重要地位。
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廣東、福建、廣西等省每年冬季種植的100多萬畝“黃苗”甘藍種子一直是花費大量的外匯從日本進口,而種子的質量和數量卻很難得到保證,外商甚至肆意抬高種子價格,降低種子質量標準。1967年春季造成大量的“黃苗”甘藍“未熟抽薹”,60%—70%開花卻不結球,農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卻沒了收成。
看到農民的慘重損失,方智遠和同事們的心在滴血,默默發誓一定要繁育出我國自己的甘藍種子,改變我國甘藍育種研究的落后狀況。沒有研究資料和試驗材料,就到全國各地搜集甘藍種質資源,哪里有好品種,就立即前往找來趕快進行田間試驗。
經過與山東、天津、旅大、青島等有關單位協作,終于探索出黃苗甘藍種子繁育的關鍵技術,1969年培育出的“黃苗”甘藍種子,不僅在質量上超過進口種子,數量上也逐漸滿足了生產需要,也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外匯開支。
在年復一年的甘藍引種研究中,方智遠發現很多優良的甘藍品種都是國外種子公司育成的雜交種。這些雜交種產量高,整齊度好,抗性強,但外國種子公司對其親本材料嚴格保密,不能直接引進利用。1970年,方智遠開始組織帶領課題組,立志選育我們國家自己的甘藍雜交種。
那時的首要任務是急需解決雜交種的育種技術,培育出高產品種,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缺菜的產業需求。為此,課題組廣泛搜集、鑒定育種資源材料,選育優良的自交不親和系,配制優良的甘藍雜交組合。在上海、南京、西安等兄弟單位支持下,很快就搜集到50多份重要的甘藍種質資源,并從這些種質資源中篩選出多份可用于配制雜交種的優異親本自交系,根據雜種優勢育種的遺傳原理,選擇最優親本配制,再篩選出最優的組合。
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在1973年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合作,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使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配制甘藍雜交種這一先進技術在國內獲得突破。這個品種比原來的品種增產30%以上,并且整齊度極好。高峰時期每年種植500—600萬畝,至今每年仍有100—200萬畝。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京豐一號甘藍種植面積過大,加上收獲時間集中,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洋白菜,給市場造成很大壓力,課題組按產業需求把培育適于春夏秋不同季節早、中、晚熟品種配套作為育種目標,保證不同地區不同季節都能吃上新鮮的圓白菜。引入上千個國內外種質資源,每年做上千個組合試驗,80年代初,終于育成報春、秋豐、雙金、園春、慶豐、晚豐6個早、中、晚熟配套的甘藍一代雜種。這些甘藍新品種不僅產量優勢明顯,比原有地方品種增產20%—30%以上,還能夠排開播種,分期上市,使新鮮甘藍產品形成了周年供應的局面,豐富了老百姓的菜籃子。
上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甘藍生產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各地秋甘藍病毒病、黑腐病流行,嚴重地區甘藍損失達到30%—50%,部分春甘藍品種發生干燒心病和未熟抽薹等現象。繼解決豐產、周年供應問題后,培育抗病品種又擺在了眼前。通過與本所植保研究室、國內兄弟單位協作,大量鑒定篩選,最終選育出國內首批抗病毒病、抗黑腐病、抗干燒心病、耐未熟抽薹的中甘8、9、11、12號4個抗病、抗逆性強,增產15%—20%的新品種,提高了甘藍豐產、抗病、抗逆、穩產的能力,保證了市場供應和農民收益的穩定性。
“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蔬菜品質有了新的要求,生產上不僅要高產、穩產,商品上還要品質好、賣相好。經過幾年的努力,1994年和1998年我們分別育成了不易未熟抽薹且球葉葉質脆嫩、口味微甜的、可以做‘手撕包菜’的新品種‘8398’和中甘15號。這兩個品種不僅早熟性好、產量高,而且在露地和保護地都可以栽培,因此在全國各省市(區)推廣之后深受生產和市場的歡迎,也表明我國甘藍品質育種和設施栽培品種育種獲得重要突破,標志著我國甘藍育種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20多年來完成了甘藍品種從高產到抗病到品質好的三次品種更新換代。”方智遠說。
上述甘藍品種都是用自交不親和系的育種方式育成的雜交品種。這種育種方式存在著親本繁殖人工成本高、種子純度不能達到100%的缺陷。為提高種子純度和降低制種成本,課題組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開展了甘藍雄性不育系選育的研究,在數萬株原始材料單株中發現了國內外獨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材料79-399-3,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于本世紀初在國際上首次創制出的“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選育及其制種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課題組還通過多種途徑由國外引進改良的甘藍胞質雄性不育系,首次提出用自交親和系為回交父本轉育胞質不育系的思路。2014年,課題組利用雄性不育技術培育出“中甘21”“中甘192”“中甘18”“中甘96”“中甘101”等6個優質、抗病抗逆的甘藍新品種,不僅實現中甘系列甘藍新品種的第四代更新,并且完成了甘藍繁種技術由自交不親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重大變革。
近年來,課題組的年輕同志又通過生物育種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結合,培育出抗枯萎病春甘藍新品種中甘828、中甘628、YR中甘21、越冬耐寒甘藍1305、秋甘藍品種中甘602、中甘1166、中甘106、保護地甘藍品種中甘56、中甘26等,實現了中甘系列品種春、夏、秋、冬四季全覆蓋,把我國甘藍育種技術和品種優質的廣譜性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把良種和技術送到農民手中
為了把優良品種盡快推廣到蔬菜生產中去,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課題組就與種子企業、基層農技推廣單位建立緊密聯系。堅持在北京郊區花鄉、四季青鄉、東升鄉、河北邢臺市蹲點十余年,后來又在全國各地設立了30多個甘藍新品種的生產、繁種示范基地,50余個良種銷售網點,與許多種子企業科技人員、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長城內外,大江南北,31個省市區的甘藍主要產地和市場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課題組克服各種困難采用典型示范、辦培訓班、召開新品種展示會等方法,建立了一整套甘藍育種、繁種、區域試驗、大面積示范推廣一條龍技術體系,使團隊培育成功的30多個甘藍新品種迅速推廣到全國,高峰時期播種面積約占甘藍主產區總播種面積的50%—60%,幾十年來累計推廣約1億畝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20多年前,課題組在當時的河南濟源市王屋山貧困山區,建立起了全國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繁種基地。在當地政府、企業大力支持下,不僅種子產量質量大幅提升,而且甘藍制種的單季畝均收益在6000元左右,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
10多年前,在當時的內蒙古烏蘭察布貧困地區,設立冷涼蔬菜工作站,示范推廣甘藍、胡蘿卜、洋蔥等冷涼蔬菜新品種。目前冷涼蔬菜已成為當地優勢產業,每年種植的面積在60萬畝以上,不僅遠銷20多個省區市,還出口俄羅斯、蒙古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為當地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近年來,他們還在湖南衡陽、廣西南寧等原有中晚熟扁球甘藍產區推廣早熟圓球優質甘藍品種獲得成功,為華南地區春秋冬季增加了一種新鮮蔬菜。
方智遠對記者說:“我們育種上的成果,都是團隊一起做的,我只不過比他們年長一些,參加工作時間長一些而已。”甘藍遺傳育種團隊成立于1970年,是目前我國蔬菜科技界持續時間最長的科研團隊之一,2021年獲農業農村部優秀科技創新團隊一等獎。
方智遠介紹說,團隊先后有老中青成員十余人,成立幾十年來,大家同心同德。曾經長期擔任副組長的孫培田,為人忠實勤懇,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另一位副組長劉玉梅,勤奮執著,是全國三八紅旗手;近幾年擔任過團隊首席專家的楊麗梅,聰穎豁達,是農業農村部巾幗標兵,他們在團隊中起著骨干帶頭作用。后來的年輕成員都具有博士學位,思路開闊,知識新穎,使團隊的發展充滿活力。
幾十年來,團隊始終堅持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方向,盡職盡責在我國蔬菜生產不同發展時期,選育出我國自己的好品種,促進了學科和產業的發展。深入市場和生產實踐,了解產業需求,虛心向同行專家學習,得到廣大農民和基層農技人員的支持。
“一些支持過團隊工作的老領導、老專家、基層科技人員已經過世,但我始終感激他們對團隊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方智遠說。
記者問方智遠:“您怎樣看待自己?”
“我并不聰明,但比較勤奮,缺點是思想保守、中庸,對新生事物不夠敏感,思想常常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他謙虛地說,雖然他是園藝學科最早的院士,但園藝界還有不少學術上比他強的人。
談起令他感到遺憾的事,他說,生活上,早年工作忙忙碌碌,沒有照顧好家中早逝的親人;工作上,今年已八十有三,已心有余而力不足,育種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與生產需求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我國蔬菜育種與外資的競爭仍很激烈。希望青年同志繼續努力,為了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盡職盡責,培育出更多我國自己的蔬菜優良品種。”方智遠說。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