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創出新成果 轉出新動能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簡稱牧醫所)和廣東佛山市新廣農牧有限公司(簡稱新廣農牧)科企聯合團隊協同創新自主育種的“廣明2號”在2021年12月通過品種審定,短短1年時間父母代種雞訂單就達到100萬套,打破了我國畜禽核心種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
通過試紙和手機拍照,5分鐘智能識別和檢測多種殘留農藥。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王靜研究員的科研成果“基于免疫層析試紙條和移動終端的食品安全及體外診斷智能識別技術和系統”一問世,就實現成果轉化并市場化應用,如今已推出十多種定制農獸殘、非法添加物檢測包。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如何讓科技成果轉化的周期越來越短,市場化應用的道路越來越暢通?作為中國農業科研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立足國家戰略需求,一方面加強科技成果有效供給,另一方面科企融合推進科技創新與轉化應用,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彰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擔當,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科技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加強機制創新 激發轉化活力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科研與經濟的“兩張皮”,造成科技創新效率難有大的提高。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意味著破除守舊的藩籬,也意味著自我突破和探索未知。中國農科院從構建成果轉化工作體系出發,破立并舉,組合推出多項措施,優化科企融合的政策與制度環境,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隊伍建設,深化院所兩級科企融合發展,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推動農業發展的現實動力。
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趙玉林介紹,中國農科院明確提出科企融合發展是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出臺《中國農業科學院科企融合發展工作方案》,推出《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專門設置成果轉化優秀團隊獎和知識產權轉化獎,注重分類評價,按創新團隊成果轉化實際工作情況量化評審條件,重點突出成果和知識產權的實際運用。評獎結果作為個人及團隊評選職稱、進入職稱“綠色通道”和推選國家獎項的重要依據,不斷強化圍繞市場和產業需求的科技成果研發及轉化,釋放農業科技創新潛能。
“制度枷鎖”逐步打破,越來越多科研人員放下了顧慮,投入更多精力從事科技成果轉化。中國農科院加強戰略合作,為創新團隊和企業合作搭建平臺,科技成果轉化進入空前活躍期。中國農科院聯合100余家知名企業、金融機構、協會學會共建院級科企融合發展聯合體,搭建院屬單位與涉農企業的溝通平臺,推動“產學研金服”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應用。依托科企融合發展聯合體,2022年院級層面與中海石油煉化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農業銀行等大型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院級戰略合作企業增至8家。院屬研究所堅持創新創造創業“三創”融合發展,與400余家企業緊密合作。2018至2021年累計合作經費36億元,其中超20%的企業與研究所共建創新平臺。
深化科企融合 實現優勢互補
為深入推進科企融合發展,中國農科院注重科技研發和生產需求的精準匹配,不僅面向企業開放種質資源、科研平臺、知識產權、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還定期組織合作企業到中國農科院溝通交流,發揮院所的資源、人才和科技優勢,精準把脈企業需求,補齊弱勢短板,持續更新迭代完善科企協同研發機制,形成“企業出題、院所答題”“院所牽頭、企業加入”等合作模式。2022年,中國農科院組織舉辦“企業家走進農科院”活動,中農發、大北農、新希望、中?;瘜W、中海煉化、中國農業銀行等農業頭部企業、涉農新興企業及金融機構,深入考察科技成果,開展交流座談,為院屬研究所與相關企業的深度合作搭建平臺。
“廣明2號”的成功選育,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科企深度融合。牧醫所雞遺傳育種團隊首席科學家文杰研究員介紹,牧醫所與新廣農牧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職責權利,牧醫所發揮科技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新廣農牧發揮資金優勢、條件優勢和產業化優勢,聯合選育廣明白羽肉雞新品種。雙方約定,最終的育種成果雙方共有,品種經營開發權歸企業,合作共贏,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高度融合的商業化育種模式,實現了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和育種專業人才聯合培養。新廣農牧董事長梁尚根指出,科企深度融合推動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會貫通。
目前,我國仍然面臨著農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農業科技領域不少“卡脖子”技術難題亟待攻克。中國農科院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在農作物和畜禽種業、土地資源保護利用以及國家生物安全等領域與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比如,防控重大動植物疫情是國家生物安全的重要內容。然而,國內動物疫苗的關鍵組成部分——疫苗佐劑,仍完全依賴進口。2022年,中國農科院與中海石油煉化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海煉化)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聚焦實現疫苗佐劑國產化替代。中海煉化有穩定生產供應動物疫苗佐用白油的能力,在復合佐劑研發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中國農科院擁有頂級專家團隊,擔負著非洲豬瘟、口蹄疫和禽流感等動物烈性傳染病防控、毒種保藏以及疫苗、佐劑研發、產業化等的牽頭任務,有國內唯一的動物最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P4實驗室)及國家唯一的口蹄疫和禽流感參考實驗室。雙方各取其長、跨界融合,目標很明確,就是研發、驗證并生產、推廣國產動物疫苗佐劑,以解決當前我國動物養殖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有效保障國家生物安全。
加快成果落地 助推產業發展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孫坦表示,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科研機構服務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和科技創新產業化的有效載體。中國農科院通過科企融合,為產業發展提供有效高質的科技支撐,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在合作中孕育、孵化,實現了精準轉化,助推農業企業成為產業技術研發、中試熟化和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主體,成效顯著。
山東壽光蔬菜,種植規模大,品質繁多,是特色產業之一。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與壽光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中蔬生物科技(壽光)有限公司,在科企融合方面探索全新發展模式。公司成立3年來,以基地為支撐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取得植物新品種權8個,登記品種2個,獲得專利4件。針對設施蔬菜高濕病害輕簡化防控的需求,該公司開發的精量電動彌粉機和配套微粉劑的轉化落地,實現了企業產品從無到有,每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科企融合助推企業發展跑出“加速度”,增強了企業的發展后勁。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大北農北京豐度高科種業有限公司進行玉米育種聯合攻關,作科所負責選育符合大北農市場需求的玉米新品種,根據大北農要求提供品比試驗組合,大北農負責品比試驗,根據品種表現選拔優秀組合進行參試,并選擇部分品種進行市場開發,項目產出玉米自交系10余個,大北農選種或暫時評比品種50余個。
近年來,中國農科院注重推動農業科技從“研學產”線性創新向“產學研”體系創新轉變,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發展動能,讓“科技花”結出“產業果”。中國農業科學院2023年工作會議指出,雖然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率在逐年提升,但是科研選題與產業需求結合還不夠緊密。在新形勢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優化學科布局,提高有效成果創造,深化科企科產融合發展,推動科企合作項目落地,構建科企聯合研發中心,打造科企融合發展樣板,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效能,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集成推廣,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支撐鄉村全面振興。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