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2個全國土地日到來之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劃所)近日在“扎根紅土寫春秋”的湖南省祁陽紅壤實驗站開展活動,吸引了近60名當地青少年學生和家長參與。資劃所黨委書記王秀芳出席活動。
祁陽站是我國開始時間最早、擁有長期試驗數量最豐富的農業綜合實驗站,1975年開始布置第一個長期定位試驗,目前長期定位監測試驗有18個,其中持續40年以上的有5個。目前保存有歷史土壤樣品2萬余份,植株樣品4000余份,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原始基礎數據。王秀芳書記簡要介紹了祁陽站的歷史和“執著奮斗、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的祁陽站精神,啟發同學們“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希望同學們未來有志從事農業科技工作,讓廣袤農田變“良田”,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自己的貢獻。
祁陽站科研人員帶領大家參觀了祁陽站60年科技創新成就展,祁陽站四合院科普陳列館,詳細解說祁陽站就農田生態系統開展的水分、土壤、氣象、生物等環境要素的觀測內容,展示了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水田不同施肥試驗,同學們直觀看到了綠肥替代部分化肥的田間效果;介紹了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旱地不同施肥試驗,解釋了土壤為什么會酸化及酸化的原因,展現了通過化肥和有機肥配合改良土壤酸化提升耕地產能的實際效果。在互動體驗環節,同學們體驗了樣品采集、pH值測定、分析數據等科學研究過程。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本次活動增強了對自然、對土壤的敬畏,體會到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今后一定要熱愛土壤、呵護土壤。
本次活動以線上線下方式同步進行,線上觀看直播人數近6000人。據祁陽站站長張會民介紹,本次科普活動是祁陽站“農科精神教育實踐基地”掛牌后舉辦的第一次教育實踐活動。下一步,祁陽站將進一步加強與社會公眾的交流聯系,致力于打造農耕文明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