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蔬菜,烹調用的食用油,身上穿的衣服——經濟與園藝作物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基本涵蓋了除糧食作物以外的所有作物。經濟園藝作物貫通第一二三產業,是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和經濟命脈,為人類提供食物,也為工業提供了天然原料。尤其是蔬菜、油料、棉花的持續供應和長足發展,關乎國際貿易、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也是當代人們健康的重要保障。近日,記者在中國農科院舉辦的“科技創新引領經濟與園藝作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布會上獲悉,到2020年經濟與園藝作物種植面積約6.6億畝,總產值4.09萬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79.9%,我國經濟園藝作物產業持續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強有力的支撐。
蔬菜:周年供應新鮮菜
曾經一到冬天,蘿卜白菜就是我國北方居民餐桌上的主角,而如今無論什么季節,只要是人民想吃的蔬菜,叫得上名字的,幾乎都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品種五花八門,還新鮮可口。中國農科院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國蔬菜產業保持了持續穩健發展,年播種面積達3億畝,總產量超過7億噸,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以10%的種植面積創造了整個種植業近40%的產值。蔬菜出口已連續19年保持大順差,成為平衡貿易的第一大農產品,比較效益顯著。蔬菜種植布局上,夏秋季蔬菜供應增長,實現全年無淡季供應。蔬菜種植機械化程度不斷上升,智能化、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
在我國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中,科技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體現在蔬菜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中。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張友軍介紹說,國家蔬菜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保存資源3.8萬份;對1000余份重要蔬菜核心種質開展了基因型精準鑒定,向社會共享和開放蔬菜種質資源3000余份,極大滿足了國內科研與育種需求;相繼解析黃瓜苦味、番茄風味、白菜葉球性狀、黃瓜性別等多種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調控網絡;重大品種不斷涌現,有力保障我國蔬菜自育品種的市場主導地位;綠色高效栽培與植保新技術的研發與落地為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同時,我國蔬菜種子自給率已經達到87%,大宗蔬菜種源實現了自主可控,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白菜、甘藍、辣椒、番茄等基本以國產品種為主導,比如中甘21、中甘628等新品種占國內甘藍栽培面積的60%以上,中農16號、中農26號等新品種成為京津唐地區和遼寧省黃瓜主栽品種,中白系列白菜新品種累計推廣375萬畝,中椒105號、中椒108號等中椒系列新品種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市場主導品種;IVF1305、3302等加工番茄新品種已成為我國加工番茄主栽品種并出口美國加州、中東、非洲等地區。但中高端蔬菜,包括一些特定菜、特色菜,仍存在種子對外依存度偏高的“卡脖子”問題,特別是菠菜、西藍花、胡蘿卜、洋蔥這四種蔬菜目前對國外種子依存度非常高。
蔬菜產業作為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在服務“三農”、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張友軍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既要保證我國大宗蔬菜的主導優勢,實現優質提升,又要解決西藍花、胡蘿卜等主要進口依賴蔬菜的“卡脖子”問題,找回蔬菜風味,保證舌尖上的安全和土壤的高效利用等。
油料:多功能利用提升效益
油料作物在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和社會穩定中占有重要戰略地位。“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油料所以功能型菜籽油、功能型油菜薹、油菜花農旅融合三大類主導產品開發為重點,集成多功能油菜新品種、菜油兩用技術、7D產地加工等關鍵技術,全價值鏈挖掘油菜“油”“菜”“花”“蜜”等價值模塊產值。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建成保存國內外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種質資源3.5萬余份的世界最大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庫。我國油料科研人員依托種質資源庫,開展了高產、高油、抗病、抗逆、養分高效等優異資源的發掘利用,培育出一批高產穩產優質油料作物新品種。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開展油菜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集成示范,實現了三產融合和效益大幅提升,為油菜種業綠色高效發展提供了綜合技術解決方案。選育研發的“硒滋圓”系列菜薹專用油菜、中油彩花系列和美農系列多彩觀光油菜、秋季油菜花海景觀、冬季綠肥油菜等油菜科技成果,為種業效益提升增添了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所長黃鳳洪表示,油菜等油料作物功能較多,營養豐富,對生態環境友好,與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密不可分。下一步,油料作物研究將圍繞食用油食品、食藥同源的康養保健產品、養殖原料的飼料產品、保護耕地的生態產品展開,通過技術集成、提高效益,創建新模式,延長產業鏈,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潛力巨大。
棉花:產量質量長期居全球首位
棉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紡織工業原料,常年種植面積在4.5億畝左右。我國是世界棉花生產、消費和進口第一大國,同時也是紡織服裝生產貿易第一大國。十三五期間,我國棉花種植面積逐漸穩定在5000萬畝左右,棉花產量穩定在572萬噸左右,消費量約805萬噸。
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介紹說,當前,我國棉花產業呈現三大特點:一是棉花單產持續提高,2020年達到124.3公斤/畝,棉花總產基本處于穩定狀態。二是棉花生產布局發生顯著變化。受種植效益和農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棉花生產布局由原來的“西北內陸、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足鼎立逐漸演變為西北內陸棉區為主,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區為側翼輔助棉區的局面,2019年新疆棉花產量占全國的84.9%。三是棉花產業全方位支持體系日益完善,逐步建立了從生產、流通、儲備到貿易的支持體系。
“和美國、印度等產棉大國比較,中國棉花單產水平,普遍超過90%,有的甚至達到1倍,”李付廣說,“同時,機械化率也在不斷上升,新疆機械化率非常高,目前全疆機械化率平均在70%-80%”。
農業科技的進步,是我國棉花生產發展迅速的重要支撐。李付廣說,“中國全境的棉花品種,都是中國科研單位和企業育成的,自給率達到100%。”其中,中國農科院育成多抗穩產棉花新品種中棉所49,該品種累計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50多億元。育成的中棉所63等系列強優勢雜交棉新品種,有效解決了棉花產量與主要經濟性狀的協調性難題,累計推廣面積4523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13.3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