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6日是第20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的主題為“知識產權與健康中國”。
知識產權與人類健康有著密切關系,其中包括通過大力發展地理標志產業,培育更多植物新品種,打造更多知名品牌,讓人們吃得安全、用得放心。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實施,我國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知識產權體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整個社會的農業知識產權意識還不夠,從國家戰略落實到每一個農業企業、每一位科研人員和農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知識產權管理處處長張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退稿退出來的發明專利”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陳學森主攻果樹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除了搞科研、發論文、做推廣,他還特別重視專利申請工作。目前,他已成功申請了55項專利。
提起第一次申請專利的經歷,陳學森說“很偶然”。2013年,他依據7年來積累的紅富士蘋果品種與新疆紅肉蘋果等6個雜交組合、共868株雜種一代實生苗數據資料,總結分析性狀遺傳變異特點,提出了“功能型蘋果”的概念。為此,他給學術期刊投去了論文,卻因種種原因遭遇了兩次退稿。
在退稿—修改—反駁的過程中,他腦海中閃現一個念頭:“能不能去申請個發明專利?這樣也不怕論文發表不了了。”
就這樣,陳學森開始琢磨專利申請的條件和要求,向專利代理人了解相關知識。后來,他依據遺傳變異的相關數據,將自己的育種思路總結為“三選兩早一促的蘋果育種法”,并提交申請,終于在2014年拿到了專利授權。緊接著論文也得以發表。他笑稱這是“退稿退出來的發明專利”。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陳學森陸續申請了“果樹多種源品質育種法”“高類黃酮優異種質‘CSR6R6-777’在功能型蘋果育種中的應用”“果園種植長毛野豌豆的培肥地力法”等專利。
根據中國農科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報告(2020)》,2019年我國共公開涉農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1357696件。在授權的638392件涉農專利中,發明專利220149件,占34.48%;實用新型專利418243件,占65.52%。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近年來,農業知識產權地位凸顯。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急需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依靠自主知識產權提升產業競爭力,帶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實現從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發展。
保護難度增加
從統計數據看,我國農業專利的年度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這巨大申請量的背后,轉化利用率低的問題同樣凸顯。
2019年公布的第21屆中國專利獎中,涉農專利獲獎比例很低。其中,專利金獎沒有涉農專利,專利銀獎只有兩個是涉農專利。
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副處長張玉軍認為,受體制與機制影響,重申請輕轉化的觀念未得到徹底改變,絕大多數專利的申請是為項目、為職稱,專利轉化率很低。
一般來說,農業領域的科研成果推廣分兩類,公益性推廣和商業性推廣。“像那種農民一學就會的技術,大多是公益性的,很難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張熠舉例說,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為了解決韭蛆的防治難題,研究韭蛆的習性。結果發現,韭蛆不耐高溫。于是,他們利用土地覆膜的方法提高地溫,以此殺死不耐熱的韭蛆,避免了過多使用農藥引起的環境危害。
這樣的方法簡單易行,受到農民歡迎。但發明者很難對其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因而采取公益性推廣方式。
然而,更多的農業技術如果缺乏推廣資金,就很難讓更多農民受益。
“我國農業科技研發僅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企業投入占比又非常低。”張熠說,對于一些適合商業化推廣的科研成果,只有通過知識產權的保護,獲得商業利益,企業才有前期投入的動力。
拿陳學森最近正在尋求企業合作的成果來說,被他稱為“幸福美滿”系列的高類黃酮(紅肉)蘋果新品種,經過了十幾年的考察、研究、培育等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正因為陳學森早早為這些系列新品種撐起了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傘”,才使得感興趣的種業企業不用過多擔心預期收益,與科研團隊開展合作開發。
宋敏認為,近年來,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難度增加。由于現代生物學技術的突破性發展,通過修飾性和模仿育種而規避品種權變得非常簡單。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農資、種子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等虛擬交易方式的隱蔽性和流動性,給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增加了難度。
保護機制尚待完善
在宋敏看來,隨著我國農業研發能力的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從低端尾隨向高端跨越發展。我國農業發展必然要直面與發達國家在市場、生物遺傳資源等方面的利益競爭,由此引起的國際知識產權糾紛日益成為焦點。
然而,國內整體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不是很強,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還有待提高。“這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也與我國農業科研能力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而不是企業的現狀有關。”宋敏說。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助理研究員楊曉娟認為,發達國家農業知識產權服務體系運行的做法和經驗可供我們學習與借鑒。
從主要發達國家農業知識產權服務體系的基本運作來看,其農業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和商業化服務體系完善;政府投資開發的農業知識產權信息資源能夠通過共享機制面向全社會開放,受益面廣;政府主動為中小農業企業及其他高科技農業企業提供農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以及其他農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農業知識產權行業協會、第三方組織等作用明顯;農業知識產權服務市場化程度高,存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
自《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頒布之后,我國科研人員逐漸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但對于具體的專利申請細則、保護辦法等了解得并不深入。
“有人可能隨便把一個成果申請了專利,甚至是先發表了論文、變成公開知識后再去申請專利,這時候就會因為缺乏新穎性而無法獲得專利權。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張熠說。
她介紹,為了避免上述情況,中國農科院會跟蹤一些重大項目,為其專利申請、成果保護提供建議指導。同時,中國農科院每年都會提供“知識產權服務科研一線”巡回培訓、專利檢索培訓等。
據了解,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的資助下,中國農科院已連續5年發布《知識產權分析報告》,對全院知識產權創造數量和質量、運用和保護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宋敏建議,應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推進將《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上升為法,推進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強化對品種權保護力度等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同時,強化專業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促進農業知識產權創造和轉化服務;加強農業知識產權執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