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錯落的茶園里,一株株黃茶樹正露出淡黃色芽尖,所望之處,滿是一片淡黃青綠交融的景象……近日,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下簡稱中茶所)、廣元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茶葉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現場觀摩暨技術交流會在四川旺蒼縣舉行。
會上,中茶所向來自四川、陜西、甘肅等三省行業主管部門、科研院校、茶葉龍頭企業、合作社代表展示了黃化茶樹品種優質高效配套技術集成模式成果,并交流秦巴山區茶產業綠色發展技術。
據了解,秦巴山區是我國連片貧困地區,也是傳統茶葉優勢產區。近年來,中茶所集中力量將西部茶葉發展優勢區與國家集中連片扶貧區相結合,探索整合關鍵技術集成模式,在秦巴山區區域所屬的鄂陜川多地建立起5900畝茶葉核心示范基地,而旺蒼縣作為六大茶葉核心示范基地之一,通過三年項目推進,黃茶產業關鍵技術獲得突破,新建基地的存活率從50%提高到80%,畝產值也提高了80%,達5.7萬/畝,廣元黃茶成為助推旺蒼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
廣元種茶歷史悠久,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全國茶產業進入低谷爬坡期,廣元茶產業發展困局尤其突出,茶園老化、技術迭代等問題亟待解決。直到1997年,受益于浙江省技術幫扶項目,廣元茶產業技術瓶頸才得以疏解。2010年左右,隨著國內茶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在綠茶產業紅海到來之際實現茶葉的突破發展,廣元面臨著新一輪挑戰?;诖?,中茶所專家提出差異化發展策略,引入“中黃1號”,在旺蒼縣木門鎮三合村試種。2013年,試種的中黃1號鮮葉制成的干茶特色明顯 ,被正式定名為“廣元黃茶”,隨后,旺蒼縣以木門鎮為中心,在全縣推廣種植黃茶。2014年,“廣元黃茶”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但隨著中黃1號栽植面積擴大,按常規技術栽培的中黃1號在部分區域出現了成活率低、長勢差、見效慢、成品茶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
問題出在哪?
2018年中茶所專家進行實地調研會診,發現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建立與區域自然環境相適應的良種良法配套技術。隨后,“黃化茶樹品種優質高效配套技術集成模式”被列入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協同創新任務“茶葉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重點任務。
專家團隊和旺蒼縣茶葉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木門鎮龍山村茶葉專業合作社針對旺蒼縣“廣元黃茶”產業技術難點,對“中黃1號”、“中黃2號”2個品種的種苗繁育出圃率、高標準新茶園建設、高產茶園樹冠培育與營養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茶葉加工技術等進行了攻關,并形成了《廣元黃茶栽培技術規程》《廣元黃茶加工技術規程》《廣元黃茶產品質量標準》和《廣元黃茶技術規范》等規程、標準。
其中,紅黃相間的天敵友好型誘蟲板是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一大亮點。2018年,中茶所茶樹病蟲害防控團隊根據斑馬黑白相間條紋有驅趕蚊蟲之效而得靈感,在經大量顏色篩選嘗試后,研發出可生物降解、天敵友好型的黃紅雙色誘蟲板,黃色引誘茶小綠葉蟬、紅色驅避天敵昆蟲。相較于市售的常規黃色誘蟲板,天敵友好型誘蟲板對茶小綠葉蟬的誘殺數量提高了50%,茶園優勢天敵的誘殺數量降低了30.01%~35.40%。
此外,中茶所還就中黃1號加工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三年時間,采用中黃1號芽葉原料,分別進行了扁形、烘青、半烘炒、直條形綠茶和功夫紅茶等加工工藝試驗比較。
經過3年努力,新建黃茶基地的成活率從50%提高到80%,投產期由原至少需要4年以上提早到第3年開始,全縣黃茶種植面積也達2.1萬畝,2000畝投產茶園的平均畝產值達5.7萬元,比項目實施前增長80%,實現全縣黃茶種植戶人均增收5100元,1356戶貧困依靠黃茶脫貧奔康。
幾年下來,中茶所的研究人員不僅要破解技術難題,還要破解當地老百姓接受新技術的觀念難題。中茶所研究員曾建明告訴記者,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因為當地老百姓對特異品種接觸很少,還停留在以傳統方式管理茶園,黃茶樹所需養分不足、排水不暢出現爛根、修剪栽培技術不到位產量低等問題時常出現。
為此,他們在2018年和當地老百姓打了一場擂臺賽。三畝地,一條溝劃開,分為兩半,老百姓按自己的方法種一塊,中茶所結合新技術種植。經過一年的“較量”,老百姓主動放棄傳統種植技術,加入中茶所的項目之中。
木門鎮龍山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義良告訴記者,目前廣元黃茶市場售價在5000~8800元/斤,相較于傳統綠茶,價格高了很多。
據了解,旺蒼縣將按照萬畝億元現代農業園區、千畝千萬元村級示范園和每畝萬元戶辦特色微庭院的“三園聯動”模式發展,每年高標準鞏固提升綠茶5萬畝、發展黃茶0.5萬畝以上。預計到2025年,實現黃茶種植總面積達5萬畝,全縣總茶園面積達25萬畝。
那是不是黃茶種植規模越大越好呢?
中茶所研究員王新超在技術交流會上表示,黃茶品種目前還是面向高端消費市場,特異品種只是對正常品種的有益補充。曾建明亦表示,他們不主張特異品種過大規模擴張。規模過大,一是種源供應存在問題,另外農民技術培訓也跟不上,每年都需要新補,三四年無法投產,不僅管護成本高,而且收益周期會大大延長。
那廣元黃茶未來究竟怎么走?
目前大眾的消費習慣還是以傳統綠茶為主,因此在種植中要分清主次,明確黃茶的“補丁”作用。“不以規模擴產量,而是優技術提產量,以此來解決黃茶“黃金價”問題。價格低了,消費群體就自然多了,老百姓的整體效益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保障?!痹髦v道。
據悉,旺蒼縣將立足米倉山茶在精制川茶“三山一早”格局中的戰略定位,在全縣建立全國最大黃茶生產基地,并實現“一庫五中心”(種質資源庫、新品種選育繁育、良種示范推廣、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物聯網指揮和種業信息交易中心)落地,解決全縣“突破性發展黃茶”的種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