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22年糧食產量數據發布,我國糧食總產量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3.6億斤,增長0.5%,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北方罕見秋汛導致冬小麥晚播、南方持續高溫干旱以及一些地區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看來,今年這份糧食豐產的數據著實不易。
收割機在麥田里作業。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我國糧食連續豐產,在不少人眼中也許是‘理所當然’的,但今年糧食豐產的實現,其過程著實是非常特殊、艱難的。”以小麥為例,去年我國遭遇了罕見秋汛,澇災致1億多畝小麥普遍晚播。玉米、水稻今年夏天又遇到了極端干旱,秦嶺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處于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江蘇等地,高溫持續時間超過三十天,而此時,正是玉米、水稻等秋糧抽穗揚花、授粉結實的關鍵時刻。
劉錄祥稱,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過去講,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今年國家對于實際種糧農民的一次性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保障力度前所未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和抗災保豐收的積極性,也突出強調了要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針對冬小麥大面積弱苗的安全越冬等生產急難問題,農業農村部及時組織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等科研、推廣等科技力量,實施冬小麥科技壯苗行動,全國有30多萬農技人員和專家奔忙在田間地頭,對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一對一幫扶,抓大戶帶小戶,引導幫助廣大農戶及時采取措施。全年主糧作物的生產,幾乎調動了所有能調動的力量,圍繞穩產保供的大目標去努力,國家、地方政府、科技力量、生產經營者等的共同投入,才最終實現了全國糧食總產量13731億斤,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這樣的成績。
來之不易的豐收背后是對下一步持續增產的思考。劉錄祥表示,因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干旱、洪澇和病蟲害等,糧食安全生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里面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不可小覷。依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糧食產量數據顯示,今年小麥、玉米產量、單產均增加,稻谷產量下降、單產下降。受南方地區高溫干旱影響,稻谷單產472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減少2.3公斤,下降0.5%。稻谷產量4169.9億斤,比上年減少87億斤,下降2.0%。另外,就糧食總產量年度增長率來看,過去40年、30年、20年間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9%、1.6%和1.3%,呈遞減趨勢,而今年是0.5%。“這值得我們高度警惕了。”
劉錄祥稱,糧食生產絕不能有絲毫放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我理解這是從糧食連年豐收實現過程中國內外綜合要素分析中深刻總結出來的經驗。從今年的糧食產量實現過程來看,如果任何一個生產環節放松了,都不會有這樣的結果。”從去年秋汛到今年的糧食豐產,需要去復盤。劉錄祥稱,還是以冬小麥為例,先說耕地,北方小麥生產中灌溉系統是常見的,但田間排水設施并不常見,這在南方小麥生產中是普遍具備的。從長遠來看,一些北方小麥產區可能也是需要的,傳統的排水技術就可以解決問題。在種子方面,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我國品種在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但育種體系尚不完善,滿足產業發展現實需求的重大突破新品種不多。特別是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應對病蟲害暴發等災害影響的高產優質新品種供給不足。”
劉錄祥表示,今年小麥實現了最后的增產,“‘臨門一腳’的機收減損技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小麥平均機械收獲損失率小于2%。粗略估算,每減少一個百分點,就可以減損25億斤糧食。如果這項技術真正落實、落地、落細,廣泛推廣,糧食增產和增效的空間還很大。”
劉錄祥稱,一方面,糧食生產需要穩定持續的政策和研發投入,無論出現豐產年或減產年,都應該作為一項長期的穩定政策予以支持,形成一個持久的糧食安全生產保障。另一方面,也要統籌社會化的因素,充分調動龍頭企業投入農業的積極性和種糧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要把一些管用、實用的技術集成應用在農業生產全系統里,不斷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韌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