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公眾關注的禽流感問題,我們約請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疫病控制研究室的田國彬研究員撰寫了這篇文章,介紹有關知識。 ——編 者
禽流感病毒有153種亞型組合,耐冷不耐熱,容易被滅活。
流感病毒分為A(甲)、B(乙)、C(丙)三個型。目前從禽分離到的流感病毒均為A型流感病毒,有17種H亞型(H1—H17)和9種N亞型(N1—N9),它們可以組合成153種不同的病毒亞型組合,如H5N1、H7N2、H7N9、H9N2等等。從世界范圍內分離的禽流感病毒來看,絕大部分H5亞型禽流感都是對雞呈高致病性的,H7亞型禽流感病毒對雞致病性從低到高都有,而H9等其他亞型禽流感病毒基本都是低致病性的。
禽流感病毒耐冷不耐熱。在零下20℃左右它可能存活數年;在56℃下30分鐘可滅活,70℃下幾分鐘就能滅活,100℃下1分鐘即可滅活。所以,吃完全煮熟、煮透的禽肉、禽蛋及其制品不會感染禽流感病毒。要注意的問題是生食和熟食的器皿等要分開,不給熟食受污染的機會。同時,我們還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搞好廚房衛生,經常進行器皿和環境等消毒。
禽流感病毒對干燥、紫外線照射及汞、氯、碘等常用消毒藥都很敏感,因此,該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和滅活。臨床上常用的消毒劑一般都可有效殺滅禽流感病毒。
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過H5或H7亞型禽流感,H7亞型流感病毒感染人比較少見。
禽流感在1878年首次爆發于意大利。各種家禽和野鳥都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
國外報道,已發現帶毒的鳥類約90種。此外,也有從海豹、鯨、貂、虎、豬、馬等哺乳動物和人分離到禽源流感病毒的報道。
1959年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發生過或多次發生H5或H7亞型禽流感。其中H7亞型禽流感病毒的組合有H7N1、H7N2、H7N3、H7N4、H7N7等,H5亞型禽流感病毒的組合有H5N1、H5N2、H5N3等。
1988年,從美國明尼蘇達的火雞中分離到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此后從美國、瑞典、捷克、西班牙、蒙古、韓國等的鴨、鵝、珍珠雞和野鳥等多次分離到過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
H7亞型流感病毒感染人比較少見,除最近的我國H7N9亞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病例以外,還在英國、荷蘭、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出現了人感染H7亞型流感病毒的現象,感染的病毒亞型組合有H7N7、H7N3和H7N2等,除荷蘭的1例死亡病例外,其他臨床表現主要為結膜炎與輕型的上呼吸道感染。
可從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染動物三方面預防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屬于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定的必須報告的動物傳染病。傳染病的流行需要有三個基本的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所以預防禽流感可以從這三方面著手。
一是消滅傳染源。
禽流感病毒感染者是禽流感疫病最重要的傳染源。受感染的禽從呼吸道、結膜和糞便中都可以排出病毒。禽流感病毒感染禽的分泌物以及受禽流感病毒污染的帶毒糞便、飼料、水、設備、物資、籠具、衣物、運輸車輛和昆蟲等也都可成為禽流感疫病的傳染源。
如果懷疑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發生,應立即向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有關單位在接到報告后會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養殖場平時也要對禽舍等進行定期消毒,應注意將死禽等或可疑污染物進行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
二是切斷傳播途徑。
禽流感可通過易感禽與感染禽直接接觸傳播,也可通過接觸帶病毒的氣溶膠或病毒污染物間接傳播。當前,預防H7亞型禽流感的最有效措施是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御病毒于禽場之外。各養殖場應加強對生物安全設施的檢查,重點檢查各項設施是否運轉良好,必要時增設新的生物安全設施。檢查各項制度的制定和落實情況。應加強人員和車輛管理。建議飼養員實行封閉式管理。外來人員禁止進入生產區,根據需要必須進入時,要換消毒的工作服、鞋、帽方能進入。禁止一切外來車輛進入生產區,內部車輛進入廠區一定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切實做好各項凈化和消毒工作。做好滅鼠、滅蠅、滅蚊及防鳥工作,尤其是防止鳥類進入禽舍以及防止鳥類污染飼料、飲水等對于預防野鳥傳播禽流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保護易感染動物。
保護易感動物是有效預防禽流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國已經在家禽中廣泛應用H5和H9亞型禽流感疫苗,這些疫苗對于預防H5和H9亞型禽流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禽流感病毒各亞型之間無良好的交叉免疫保護性,即當前我國普遍免疫的H5和H9亞型禽流感疫苗并不能預防H7亞型禽流感。目前,針對防控H7N9的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動物的工作正在進行,有關研究工作已全面開展。
進一步做好飼養管理措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也可降低禽流感發生的風險。包括飼喂全價衛生的飼料、適時開食和飲水、合理保溫、合理的光照、保證通風透氣、控制好相對濕度、調整飼養密度避免過分擁擠、采用充足衛生的墊料、給予充足和衛生的飲水以及避免應激等。
分享到
[人民日報]怎樣防控禽流感
發布時間:2013-04-19
|來源: 《 人民日報 》 2013年04月19日 20 版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