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農產品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深刻的變化,對我國種植業供需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種植業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第一,品種結構不平衡,結構性短缺與暫時性、相對性過剩并存;第二是種植效益收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上漲,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農產品價格受到雙重擠壓;第三是生產方式粗放,我國種植業發展依舊沒有擺脫重數量增加輕品質提升,重物質投入輕技術創新,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的老路子;第四是市場競爭力弱,我國人多地少,資源密集型農產品競爭力弱,大宗農產品面臨的國外進口沖擊強度不斷增大。
未來我國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方向應該是: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基本目標,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促進農業升級為重點,構建 “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稻、麥、薯、雜(糧)、豆”多元并舉糧食供給結構,積極恢復油料種植,穩定棉、糖供應,均衡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推廣生態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耕作模式,提升種植效益、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具體而言,應著力優化“四個結構”。
首先要構建糧食安全、均衡發展的作物結構。構建 “糧、經、飼”均衡發展的三元種植業結構。堅決保住水稻、小麥口糧生產,確保8億畝的口糧種植面積。恢復發展棉花生產;穩定增加油料供給;甘蔗、甜菜要實現穩定供給目標。鞏固發展蔬菜等園藝作物生產,積極發展飼料糧食種植,發展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進一步挖掘秸稈飼料化潛力。拓展優質牧草發展空間,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閑田,加快研發適合南方山區、丘陵地區的牧草收割機械。
第二要構建滿足市場、適應競爭的品種結構。適度調減普通食用小麥品種,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和加工專用玉米;加快推廣“雙低”油菜、專用花生、高油大豆等新品種,提高油料種植效益;集成推廣一批豐產高糖品種和配套高產栽培技術,提高甘蔗單產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因地制宜推廣轉基因抗蟲棉和優質雜交棉品種;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和產業化。保證蔬菜的區域和季節均衡供應。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支持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加大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力度。
第三是構建生態協調、布局合理的空間結構。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化生產格局。東北地區要提升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在三江平原地區合理控制水稻種植面積,加強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和節水技術推廣;適當減少高緯度區玉米種植面積,擴大大豆種植面積。華北地區要穩定糧食生產能力,適度調減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的小麥種植,選育推廣耐旱節水作物。長江中下游地區要穩定糧油生產能力,退減重金屬重度污染區的水稻種植面積,發展棉麻、花卉等非食用農產品;調整重金屬中輕度污染區水稻種植、發展低積累品種作物和豆科牧草等培肥地力作物種植。華南地區要穩定水稻、甘蔗、蔬菜面積和大宗畜產品生產,加快發展熱帶水果產業。西北干旱區繼續實施壓夏擴秋,適度調減小麥種植面積,擴大馬鈴薯、牧草種植面積;在綠洲農業區穩定棉花、瓜果種植面積,發展設施蔬菜和特色園藝產業;在農牧交錯區通過坡耕地退耕還草、糧草輪作。西南地區要穩定水稻、玉米面積,擴大馬鈴薯種植,大力發展園藝作物、中草藥等特色農作物生產。
最后應構建用養結合、合理輪作的耕作結構。逐步建立起與資源環境相適應的輪作、套(間)作及保護性生產模式。控制玉米等禾本科糧食作物規模,擴大大豆、花生、雜豆、苜蓿等豆科作物面積,穩定油菜、適度擴大馬鈴薯等作物生產,建立合理輪作的耕作制度,發揮豆科作物的養地功能。(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