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輪回,憶往昔,勵精圖治謀實干。
上世紀50年代,我國進入計劃經濟建設時期,農業增產增收,不僅是國家的需求,更是人民的愿望。破解難題,出路在科技。正當中國農業急需尋找科技的翅膀之時,中國農業科學院應運而生,并為中國農業的騰飛奮斗了六十年。
這是懷揣驕傲與夢想的六十年。建立國家農業種質資源庫、培育矮敗小麥、研發雜交稻與超級稻系列品種,農科院人用一粒粒種子改變了世界,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
這是篤定突破與發展的六十年。研發培育抗蟲棉、創制蔬菜育種新材料、實現國際首個產業化反向遺傳流感疫苗,農科院人憑一項項技術創造了奇跡,把農業科技成果真正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這是秉持繼承與傳遞的六十年。擁有34個直屬研究所、9個共建研究所、超萬名職工,形成作物、園藝、畜牧、獸醫等8個學科集群,積淀出“祁陽站精神”“中棉所精神”,農科院孕育一代代農業人才,為中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積累智力資源。
六十華誕,看今朝,日新月異再爭輝。
今天,我國農業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階段,農業科技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作為農業科研創新的“排頭兵”和“領頭羊”,中國農業科學院提前部署,發出了“跨越2030”的集結令。
是排頭兵,就要做好示范表率。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三農”建設主戰場;聚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聚焦支撐農業經濟發展,聚焦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農科院正在以時代發展的需求為坐標,明確自身發展方向。
是領頭羊,就要發揮引領作用。搶占產業發展領域和方向的制高點,突破和應用關鍵核心技術及集成優化技術,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打造世界一流現代科研院所、學科與創新團隊。農科院正帶領著國家農業科技隊伍,奔著2030年初步樹立農業科技強國地位的目標前進。
科技創新工程如火如荼,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堅定。到“十三五”末期,這個已有六十年歷史的中國農業科技重鎮,將再接再厲,建立6個以上世界級農業科學中心,30個左右國家級農業科學技術中心,打造170個左右科技創新卓越團隊,攻克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的重大技術難題,向著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目標不懈努力。
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中國農科院用六十年的智慧與汗水,證明了中國農業科技有能力走在世界的前列。如今,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農業科研人員的智力支撐下,中國農業科技必將釋放新的活力,中國現代農業必將振動科技之翼奮起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