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最新消息,“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系等首批三個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
根據中試結果,該配套系肉雞42日齡出欄體重達到2.80kg,料重比1.65以下,胸肌率達到24%,生長速度快、料重比低。“廣明2號”主要生產性能與國際同類品種持平,其中料重比和肉品質方面相比較國際品種具有優勢。
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從此實現零的突破,徹底打破了自2004年以來我國白羽肉雞種源100%依賴進口的局面。
“廣明2號”能夠成功選育,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牧醫所))和廣東佛山市新廣農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廣農牧)這個科企聯合團隊十余載不懈努力。
完全依賴進口:重啟白羽肉雞育種
30年來,我國禽肉增長迅速,年復合增長率為6.86%,雞肉已成為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
2020年,我國雞肉總量達到1865.6萬噸,白羽雞肉占比達52.4%。白羽肉雞年出欄50億只,具有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生產效率高、對環境負面影響小等顯著優勢,是畜牧業乃至農業中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
上世紀90年代,我國自主培育的艾維茵肉雞一度占有國內白羽肉雞50%以上的市場份額,后因疫病影響,2004年淡出。
近15年來,我國白羽肉雞種源100%依賴進口,年引進祖代種雞80~120萬套用于商品肉雞生產。
“100%依賴進口,意味著受制于人。這成為白羽肉雞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嚴重威脅國家肉雞種業安全。”牧醫所雞遺傳育種團隊首席科學家文杰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
然而,畜禽育種是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牧醫所雞遺傳育種團隊執行首席科學家趙桂蘋告訴《中國科學報》,歐美國家白羽肉雞育種時間已有100多年歷史。全球白羽肉雞品種由德國EW集團下屬Aviagen和美國Tyson公司擁有的Cobb-Vantress壟斷。
“這些跨國集團具備資本優勢和優異的育種綜合創新能力,重視研發并應用先進的育種技術,建立了成熟的商業運作機制。”文杰說。
面對極其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牧醫所積極建議國家重啟白羽肉雞育種工作。2009年,文杰就著手白羽肉雞關鍵技術的研發儲備,并廣泛調研白羽肉雞企業,呼吁有能力的企業布局開展白羽肉雞的自主育種。
幾乎與此同時,新廣農牧董事長梁尚根率先于2010年開啟白羽肉雞自主育種之路,成為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隨后,牧醫所和新廣農牧開啟了我國自主育種的白羽肉雞聯合攻關。
2014年,雙方全力推進白羽肉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017年,牧醫所首創的基于“京芯一號”育種芯片的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第一時間應用到白羽肉雞育種,顯著加快了種雞的飼料報酬、產肉率和繁殖性能的育種進展。
作為國內首家應用此前沿技術的種雞企業,新廣農牧先后育成了 6 個專門化白羽快大型肉雞品系,篩選出了兩個優秀配套系組合。
2019年,歷經多年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配套系“廣明1號”和“廣明2號”父母代種蛋送達國家家禽生產性能測定站(揚州)進行生產性能測定。同年,以文杰為首席科學家,新廣農牧為牽頭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山東民和牧業和山東鳳祥為主要參加單位,聯合承擔的白羽肉雞國家聯合攻關項目立項,新品種在山東民和和鳳祥等企業完成200余萬只中試試驗。
“廣明2號”的成功密碼
敢于向國際競爭對手叫板,源于科企聯合團隊領先的技術實力和先進的育種模式。
文杰說,“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系經過科學系統選育和雜交配套而成,采用了牧醫所研發的基因組選擇、肉品質和抗病性狀選擇等新技術,提高了選種準確性和遺傳進展。
梁尚根說,“廣明2號”的選育模式,一個關鍵因素是科企深度融合,推動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會貫通。
2014年,牧醫所與新廣農牧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職責權利,牧醫所發揮科技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新廣農牧發揮資金優勢、條件優勢和產業化優勢,聯合選育廣明白羽肉雞新品種。
他們約定,最終的育種成果雙方共有,品種經營開發權歸企業,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高度融合的商業化育種模式,實現了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和育種專業人才聯合培養。
在這種高度融合的商業化育種模式之下,牧醫所育種新技術成果可以第一時間在廣明白羽肉雞育種中應用。如2017年牧醫所自主研發的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就率先在廣明白羽肉雞中應用,成為關鍵技術支撐;2020年牧醫所抗病育種技術專利轉讓給新廣農牧,成為國家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的先行者。
另一方面,牧醫所常年選派5~8名技術骨干和研究生進駐企業的育種基地工作,彌補企業科技人才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時合作培養出一批家禽種業科技人才。
文杰時常提醒自己的團隊,“產業是根”,科學問題必須來源于生產實際。
趙桂蘋介紹,“廣明2號”培育過程中,先后應用該團隊自主研發的10余項四類新技術:基于“京芯一號”基因芯片的肉雞基因組育種技術,新廣農牧為首家在國內應用該技術的企業,飼料報酬和產蛋性能的遺傳進展大幅提高;新表型發掘和表型精準測定技術,包括B超活體測定胸肌重、X光機測定腿骨強健度、智能便攜產蛋掃描登記等;肉品質和抗病性狀選擇技術,包括血清指標活體預測木質肉、H/L指標量化評估抗病性等;育種數據管理云平臺,可實現自動表型收集和整理、系譜整理和育種值評估,極大提高了遺傳選擇的準確性和效率。
聯合攻關團隊的大膽創新,加上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支持,白羽肉雞新品種最終培育成功。
品種選育如逆水行舟
“育種,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文杰說。
“廣明2號”育種成功,好比萬里長征邁開了第一步。“但與已有100多年經驗的國際白羽肉雞育種相比,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時間短,高生產性能遺傳素材積累基礎薄弱,分子育種等新技術應用不夠,種源性疫病凈化技術和檢測產品研發存在較大差距。”文杰說,今后,“廣明2號”必須與進口品種正面交鋒,經受住市場的考驗。
為此,牧醫所將繼續聯合新廣農牧等企業開展科企深度合作,努力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白羽肉雞商業化育種技術平臺,持續提高新品種生產性能,趕超國際同類品種;建立完善良種繁育體系,開展全產業鏈布局合作,持續提高白羽肉雞新品種的市場競爭力,盡快實現種源自主可控,保障國家種業安全。
文杰表示,該團隊將創新白羽肉雞育種技術體系,加大品質和效率性狀的遺傳規律解析和精準測定技術研發,在育種值準確估計算法和基因組組配研發和應用方面進行技術升級,建立智能化基因組育種技術體系。
其次,該團隊將持續提升新品種生產性能,利用前沿育種技術對品系生產性能進行持續選育,對肉雞飼料報酬、成活率、肉品質選育提升的同時,重點選擇新品種抗病和抗逆性,提高新品種的綜合生產性能,從而提升新品種的性能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并持續選育其他專門化品系。
此外,還需進一步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加快全產業鏈布局。未來五年計劃推廣“廣明2號”白羽肉雞祖代20萬套、父母代2000萬套、市場占有率達到10%;新建祖代種雞場、父母代種雞示范場、商品肉雞標準化示范場和配套屠宰場,加快全產業鏈布局,提高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