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記者在北京召開的“2021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在改革中穩步提升,科技創新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總體呈現農業高新技術加快發展,農業科技成果加速產出、農業科技呈現強勁發展勢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如期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目標,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科技支撐引領從“一農”(農業)轉向“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報告》發布人、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楊雄年在發布會上說,該《報告》展示了“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取得的成就、治理體系建設的創新舉措、產學研融合機制探索的重要進展,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戰略部署和政策建議。
《報告》內容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總體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農業科技發展實現華麗轉身。
一是農業科技支撐引領從“一農”向“三農”轉變。支撐目標任務從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生產領域,擴展到脫貧攻堅服務,農民增產增收;生態宜居服務,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在確保糧食安全上,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13個糧食主產省全面實施“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大工程,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運用于糧食主產區,品種對單產的貢獻率達到45%,為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1.3萬億斤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在助力脫貧攻堅上,為全國832個貧困縣組建了4100多個產業技術專家組,組織10.3萬名農技人員結對幫扶2.5萬貧困村。在“三區三洲”和定點扶貧縣組建550個科技服務團和技術專家組,著力打造“一鄉一品”“一縣一業”,支撐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在助推生態宜居上,為全國衛生廁所普及、農村沼氣建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和成果轉化服務,支撐美麗鄉村建設。
二是支撐引領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聚焦高質量發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全方位發力,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了基本全覆蓋,主要畜種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1%,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3提高到0.57。重要農產品市場供應豐富,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多樣化需求。在支撐產業結構調整上,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2︰1。科技助力持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2020年底,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合格率達97.8%,比2015年提高0.7個百分點,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繼續穩定向好。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覆蓋幾乎所有農作物和畜禽水產種類,50個體系、圍繞195種農產品、全鏈條布局科技資源,為實現居民對肉蛋奶果菜茶的高品質、多樣化需求,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是從“資源消耗型”向“內涵式”轉變。科技支撐綠色發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1%。“十三五”時期,中央財政共投入23.29億元,啟動實施了“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重點專項,有力支撐了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計劃,三大糧食作物的化肥和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7%,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32提高到0.565,全面支撐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綠色發展。
第二個特點是創新體系效能在改革中穩步提升。
農業科技體系治理成效顯著,農業科技組織方式不斷創新,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實現了農業科技體系的重組、重構、重塑。在重組方面,對現有的各類科技要素、人、才、物等資源進行重新組織,優化體系結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增設了土壤與養分管理、產地環境污染管控與修復等共性崗位,架起了體系之間的橋梁,合并原有谷子糜子、高粱7個體系為3個體系;新增特色蔬菜、中藥材、綠肥作物、藻類4個體系,適應產業需求。在重構方面,對原有的農業科技體系重新進行構建提升整體效能。深化學科群建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已建成的26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196個專業性重點實驗室、190個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按照規劃運行,創新基礎條件大幅度改善、協同機制不斷健全。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全國24個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穩定支持創新團隊和研究方向,持續開展科技攻關。在重塑方面。就是凝聚產業上中下游的力量,推動科技與產業、企業、人才、金融等“五個融合”。先后建成江蘇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廣東廣州、湖北武漢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農業硅谷”和區域經濟增長極。建設科技創新聯盟,提升科企融合能力。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目前已建成51個聯盟,其中,16個標桿聯盟進入實體化運行。
第三個特點是如期實現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目標,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一是高新技術突破對世界農業科技影響重大。農業生物技術育種與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邁入國際前列;精準農業航空植保技術與農業智能裝備引領世界農業信息技術發展方向,植保無人飛機的保有量、作業面積處于世界首位,農用智能裝備在設施種植和飼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納米材料應用于肥料、農藥以及疫苗研制中,同步于該領域國際前沿研究,為世界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技術選擇方案;
二是重大科技成果產出豐碩。5年來農業領域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159項,頒發神農獎540項、豐收獎1631項。其中,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得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獲得202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分別獲得2016年和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一等獎。這充分展示出我國水稻、小麥科技創新的強大實力和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我國植物新品種申請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農業領域科學家發表的國外期刊論文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申請授權的專利量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三是基礎條件保障進一步夯實。2016-2020年,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十三五”期間農業科研機構課題經費共投入610.19億元,比“十二五”增加了51.23%;其中,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新庫即將投入使用,全球最大的單體庫,庫容達到150萬份,全部實現智能化,與現有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國家農作物基因資源和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等,共同構成系統完整的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鑒定評價、創新研究和開發利用體系,為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奠定堅實保障。
從以上成果、論文、專利、植物新品種權水平,以及我國在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等前沿熱點問題在國際的影響來綜合研判,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如期實現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確定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