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品種創新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關鍵是機制創新。”近日,CCIA高品質棉花可持續發展暨紡織服裝產業升級高峰論壇在河南省安陽市舉行,國家棉花產業聯盟(以下簡稱國棉聯盟)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強調,“九龍治棉”什么時候能變成一個聲音,才會有力量。
此次論壇上,來自政府,以及棉花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紡織、服裝設計、貿易、保險、金融等全產業鏈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CCIA高品質棉花綠色生產及紡織服裝高質量發展”“國棉CCIA助推綠色時尚童裝產業發展”“‘保險+期貨+科技’保障高品質棉花生產”“‘一帶一路’棉花產業聯盟構建”等主題,探討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未來。
可遇不可求的聯盟
上海永澳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進華干了30多年紡織行業,但是他從來不知道棉花是怎么種出來的。“沒有概念。”王進華告訴《中國科學報》,95%以上的紡織行業從業者和他一樣,對棉花種植過程基本不了解,因為他們“只要了解紗線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搞棉花育種和生產的人也不了解紡織企業。“真的是互相不知道”。王進華說。
2018年以前,王進華沒有去過新疆。那一年,他因為與國棉聯盟的合作,第一次去了新疆。“新疆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原來棉花的花朵那么美!原來我們國家的棉花品質和澳棉、美棉不相上下!”王進華第一次感覺到可以為國家做一點什么,可以為棉花產業做一點什么。
在看到了棉花生產過程之后,王進華的想法發生了變化。在他看來,“這個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
機遇來自于國棉聯盟。2016年11月28日,在原農業部支持下,我國棉花全產業鏈208家企事業單位,在北京成立國家棉花產業聯盟。
李付廣說,棉花產業鏈長,涉及“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紡織—服裝—貿易”等多個環節,至少9個部委或部門管理著棉花產業相關環節,猶如“九龍治棉”。因此,通過行政手段,在體制內解決棉花產業面臨的諸多問題,困難重重。
因此,國棉聯盟的成立,寄希望于在生產方與需求方之間搭建“信用機制”,以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為引領,結合“優質優價”政府補貼政策,進行棉花全產業鏈布局,推進生產鏈一體化,并按照市場規律,促使“種水肥藥械”新型五統一,創建“眾籌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新模式。
在王進華看來,國棉聯盟CCIA就是要打造一個“從種子到襯衫”的閉環,“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這樣的全鏈條的聯盟”。
為什么訂單生產第一年沒成功
曾幾何時,新疆棉成為劣質棉的代名詞,紡織企業追逐的高品質棉來自于美棉、澳棉、良好棉花等。如今,這一狀況已經改變。“新疆可以生產出高品質棉花。”李付廣說。
新疆精河縣,2016年生產“中641”高品質原棉150噸;2017年,產量400余噸。公檢結果均優于美棉。這些高品質棉先后被河南同舟棉業、雅戈爾集團加價1000元/噸全部收購。
2017年雅戈爾試紡結果顯示,長度高出澳棉5mm,基本達到添加50%長絨棉的混配棉水平,一致性優于混配棉,可紡性有所提高,并認為“中641”原棉可替代部分長絨棉。
雅戈爾與河南同舟均明確表示,今后收購“中641”高品質棉花,加價可從1000元/噸提高到1500元/噸,但前提是供給量足夠大,即大于5000噸。
對新疆棉花來說,得到高端紡織企業的肯定,讓人欣喜。當時的新疆,也具備5000噸高品質棉花的生產實力。
然而,2018年,人們期待的訂單生產卻沒有實現。
生產方要求“先下定金”,再安排生產,擔心需求方不能及時收購;而需求方則認為,沒有“交定金”的先例,擔心“交定金”后生產的高品質棉花不達標。
“生產方與需求方互不信任,是高品質棉花難以規模化種植的癥結所在。”李付廣認為, 只有按照市場規律,在生產方與需求方之間建立起“信用機制”,才能確保生產方規模化種植高品質棉花,才能為需求方提供持續穩定的供給。
而國棉聯盟將為信用機制搭建可操作平臺。
國棉聯盟秘書長張西嶺告訴《中國科學報》,2019年,在國棉聯盟的支持下,通過訂單生產、規模化種植、第三方擔保、技術支撐、保險助力、政策扶持、過程管理減少三絲、質量追溯、優質優價、“產供銷用”全程采用 “CCIA”商標等10項舉措,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在未收訂金的情況下,推動CCIA高品質棉花落地。
金融手段促信用機制建立
在2019年七師的棉花訂單生產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之一的是“保險+期貨”的助力。
在國家相關政策扶持下,新疆棉花生產量占全國生產量比重上升至 80%以上,戰略地位更加顯著。2017年,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將棉花期貨交易交割價格基準地調整為新疆。
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財險)副總經理江炳忠認為,由此,新疆地區棉花價格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疆棉花價格風險管理處于重要地位。
2016年~2018年,中華財險連續三年在新疆開展棉花“保險+期貨”項目試點工作,分別承保7143畝、2.2萬畝、29.93萬畝棉田。
江炳忠說,這些試點項目的開展為進一步拓寬政策工具選擇空間,完善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制度,增強棉農風險意識與抗風險能力,穩固新疆優質棉生產基地,促進棉花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打造新疆優質棉花生產基地有著重要的意義。
下一階段,中華財險將與中棉所、國家棉花產業聯盟、華安期貨等單位密切配合,探索開展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產量保險等新型創新產品,進一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發揮金融市場功能,提高抗風險能力,積極探索棉花全產業鏈風險服務體系。
另一方面,期貨公司也積極參與到棉花生產信用體系建設當中。
安徽華安資本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安資本)孫婧認為,通過“保險+期貨”的跨界組合,規避價格波動風險,保障農民收入,解決谷賤傷農的難題,可以為高品質棉花保“價”護航。
這種模式就是,保險公司向期貨公司購買棉花期權,并向農戶銷售棉花生產保險,設定目標價格,如果目標價格低于結算價,險情未發生,農戶以更好的價格銷售期貨;如果目標價格高于結算價,險情發生,保險理賠讓農戶得到賠償,彌補現貨虧損。
信息技術的加持
然而,“保險+期貨”的金融服務也面臨不少現實挑戰。
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疆天航空)CEO江巖認為,目前棉花產業面臨三大核心問題:管理水平較低下;風險防御能力差;無過程監控手段。
其中,農業種植主體采用的棉花種植管理模式粗放,產業鏈各環節相對獨立,缺乏統一、有效的監測、管理技術體系,導致綜合成本高,產量低于預期,因而有數據獲取、風險過程管理、擴大市場的需求;現有農業保險體系管理方式單一,對于風險過程無監控手段,導致實際保障不足,因而有節本增收、規避風險的需求;農資農技企業的產品及技術在種植應用過程中,由于缺乏直觀準確的效果評估和實時解決方案,導致市場推廣難度大,因而產生了數據獲取、呈現過程、擴大市場的需求。
面對這些需求,需要新技術新模式的探索。
CCIA高品質棉花大數據平臺,是由中棉所、深圳大學、疆天航空、云博智聯聯合研發,全程監測、分析、處理、追溯棉花種植、經營全過程。該平臺運用高分多光譜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分析能等技術,對新疆全域棉田進行全生育期每3~7天為周期,全年不少于50期不間斷的物侯期的棉田多光譜圖像、氣象、土壤等數據的采集并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的方式實時分析。
江巖介紹,平臺的主要目的是為聯盟單位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分析;為示范基地提供全程生產數據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為聯盟在新疆推廣規模化優質棉基地模式提供大數據支撐,為新疆各地州、師團政府搭建棉花大數據平臺,掌握海量各地植棉基礎數據,推廣聯盟規模化優質棉基地模式;以可視化實時分析的遙感棉花大數據平臺為主線,為棉花產業鏈各個環節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及分析,使金融、農資、農機、保險、加工等環節互信互補,良性循環,節本增效。
此外,武漢珈和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農情遙感監測服務平臺,可對劃定范圍內棉花的種植面積、長勢、產量、氣象等方面進行持續監測監管服務。通過大數據分析+物聯網+遙感+AI+云計算,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棉花大數據服務體系,為政府、棉花種植主體、農業保險公司、金融機構提供流程化服務體系。
信息技術的加持,將為國棉聯盟建立信用機制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