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不再擔心溫飽,而更多地開始關注食品安全。日常食品中有80%左右來源于農產品,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開始備受關注,成為焦點中的焦點。
到底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如何?4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16年第2期“農科講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講壇邀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靜,她分別介紹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以及檢測技術的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已經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社會的穩定和諧和國際聲譽。我們的任務十分艱巨,任重道遠?!蓖蹯o說。
近年來,王靜帶領研究團隊不斷鉆研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力爭在該技術上取得突破,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提供科學支撐。
隱患突出 形勢嚴峻
此前,“米袋子”工程、“菜籃子”工程的興起,分別解決了國民的主食供應和溫飽問題以及副食品和食物豐富問題。2001年,隨著“餐桌子”工程的起步,健康安全成了“主角”。同年,“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啟動實施。這也是我國第一個較系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計劃。
據了解,這一計劃最初只針對四個城市監測危險性物質。到2015年,已經發展成針對152個城市的超市、批發市場、種養殖基地、屠宰場等5大類117個品種94個參數的監測任務。
根據2015年例行監測合格率圖表顯示,蔬菜、畜禽、水產品的合格率分別達到96.1%、99.4%、95.5%,而在2001年蔬菜中農藥監測的合格率是60%左右?!皬臄祿梢钥闯觯覈r產品質量安全的整體水平在大幅度提升,總體上講,安全是有保障的。”王靜表示。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一系列專項行動,包括農藥、瘦肉精、三聚氰胺、高功能藥等監測活動,專項行動成效顯著。2001年,農藥、瘦肉精急性中毒事件611起,共有19781人中毒,2015年中毒事件已經不到10起。此外,三聚氰胺連續6年監測全部合格。并且,高毒農藥和禁用獸藥也得到較好地控制。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機構連續三年發布報告稱:“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已經居世界中上水平?!?br>
但是,我們的問題還有嗎?
“當然還存在問題,而且隱患還很突出,形勢依然嚴峻?!蓖蹯o指出,主要表現在因氣候變化、病蟲害疫病頻發、用藥不規范導致的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問題;瘦肉精、孔雀石綠等違法違禁有害有毒物質還未徹底禁絕;農業生產環境受到破壞,導致農產品污染;儲藏、流通環境溫濕度等影響產生生物毒素的污染;制假售假、打而不絕、農資生產經營小散亂等問題。
在王靜看來,這些問題都是局部發生、比例較小、總體可控的,但易釀成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還需要高度關注和重視。
由于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充滿了期待,而一個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也會對一個產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進而影響政府公信力、社會穩定和諧以及國際聲譽等。因此,專家認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
種類繁多 蓬勃發展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食品安全,也是“管”出來的,要形成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制度。
實際上,通過近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法律法規保障下的標準體系、監管體系、風險評估和檢驗檢測等。實行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檢測技術成為了最重要的科技支撐。“精準、快速的檢測數據是考證監管措施有效性的重要保證?!鞭r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研究員劉瀟威說。
根據專家介紹,檢測技術體系是由樣品前處理、快速檢測、常規分析、確證監測技術構成。到底選用哪一種技術,要根據生產模式,是分散或基地種養殖、小微或規模化,此外還要看其適用性和成本。
“樣品前處理對檢測技術的準確性有很大影響。因為樣品前處理對于結果準確性影響所占的比例超過50%以上。”王靜介紹,過去在前處理技術上要耗費很長時間,而現在已經發展出一系列快速的樣品前處理技術,具備速度快、選擇性好、成本低、高通量、操作簡便等特點?!叭绻梢詫崿F在線自動化,那就更完美了?!?br>
另外,以溶解萃取或提取為基礎建立的快速提取技術,包括加速溶劑提取、超臨界流體萃取、微波輔助萃取等。
王靜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快速樣品前處理的發展狀況。第一個例子是分子印跡材料;第二個例子是新型固相填料——碳納米材料?!盀榱俗非髽悠非疤幚淼臏蚀_、快速、高效、低成本,樣品前處理技術是未來發展的重點?!蓖蹯o說。
此外,常規分析及確證檢測技術也在不斷發展。而快速檢測技術的發展則體現在生物分析技術和化學分析技術方面。
目前,檢測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檢測方法靈敏度要求越來越高,我國已有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比如原子熒光光譜儀、紫外激光光源、超高速攝影等。
但是專家也表示了擔憂:“多數技術還是屬于跟跑階段,主要是因為原創性技術少,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受制于人,與發達國家差距大,檢測技術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32種技術 8類污染物
2005年,王靜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始組建隊伍著手開展本底污染調查、殘留行為、代謝規律等基礎研究,隨后進一步研究前處理速測技術、確證技術,努力形成新技術、新產品標準,并對其進行集成、示范。
“我們針對農產品中農藥、農藥助劑、環境污染物等開展快速樣品前處理技術、多殘留確證檢測技術、快速檢測技術及其產品研究以及污染物代謝行為研究?!蓖蹯o說,他們還開發了磁性納米材料、熒光材料、分子印跡材料、化學發光材料、生物芯片、納米復合材料、條形碼等。
經過不斷的努力,他們實現了17種三嗪類農藥、3種磺酰脲類農藥、2種三唑類、7種β-受體激動劑、草甘膦、三聚氰胺、氯霉素、壬基酚、有機錫等8類污染物檢測從研發到產品的轉化。
“ 我們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同步檢測技術方法,已經連續四年被用于農業部組織的全國水果質量安全普查?!蓖蹯o說。
此外,他們還針對糧食、蔬菜、茶葉、水等17種基質,結合高效樣品前處理,分別建立了烷基酚類、多芳基酚類、有機溶劑類、八氯二丙醚等高風險農藥助劑的確證技術,首次開展我國農產品及產地環境中高風險農藥助劑殘留水平調查,摸清了農產品的助劑殘留來源,并獲得上萬數據。
“農藥助劑檢測技術在質檢中心及科研單位進行推廣應用,為我國農藥助劑殘留調查及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推動了我國開展農藥助劑分類管理及禁限用清單的進程。”王靜表示。
“現在,國際上還沒有農藥助劑的限量指標。”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王海舟在評價王靜團隊的農藥助劑監測技術時說,王靜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既對農藥生產提出約束,也可以對國外食品建立列表制度。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中國工程院正在研究全流程監控系統。做產品的講究全生命周期,需要對生產流程進行全流程監控,農業生產也需要這個。“如果王靜團隊的工作可以延伸到全流程領域,從種子開始一直到秸稈、作物喂豬、喂牛的檢測,這個技術會更有意義?!?br>
基于多年地堅持和探索,王靜團隊共開發了232種農藥同步檢測技術,其中包括我國常用農藥以及例行監測的農藥種類。這是根據我國國情開發的農藥多殘留同步檢測技術。此外,團隊科研人員還建立了25套涉及農產品中5大類400多種化學性典型污染物的同步檢測與確證技術體系。
在劉瀟威看來,這些檢測方法,都將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中國科學報]先進監測讓問題食品無處遁形
發布時間:2016-04-27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6年04月27日|作者:張晴丹 李晨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