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6日,由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以下簡稱“環保所”)主辦的“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國際學術會議”在云南大理召開。
會議緊扣“農業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周衛,海外皇家科學院院士Bogaert Jan Maarten,來自法國、意大利、英國、荷蘭、瑞典、瑞士、比利時、日本、馬來西亞、蒙古國、泰國、阿根廷等國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內重要科研機構、高水平大學的近80位知名專家作主旨報告,310余人參加了會議。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所長、黨委副書記熊明民表示,回顧我國農業農村環保75年的發展歷程,環保理念逐步深化:從觀念淡薄到逐步重視,從末端治理到源頭防控,從局部治理到系統治理,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共治,從關注國內到全球視野。環保所建所45年來,在農田污染防治、農業環境監測與預警、生態循環農業和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為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與會者認為,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領域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監測與評估技術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F階段,農業農村監測網絡還不夠健全,監測站點覆蓋范圍還不夠全面,對廣大農村地區的環境狀況實現全面、實時監測的技術體系有待深入研究。二是基礎理論創新和技術研發有待進一步加強。在農業面源污染形成機制、污染物在土壤和水體中的遷移轉化規律、農村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的基礎研究還不夠深入,導致在制定污染防治策略和技術方案時缺乏科學依據,難以做到精準治理。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例如高效低毒農藥和化肥的研發、農村黑臭水體的治理等方面,仍然存在技術瓶頸。三是治理技術適配性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農村環境差異性較大,部分技術針對不同地域特點的適應性不強,缺乏因地制宜考慮,存在技術照搬、實際應用中效果不佳等問題。四是科技投入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技術創新的速度和質量,投入不足有可能會阻礙一些有潛力的研究項目落地實施,難以實現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
面向我國新時期農業環保的科技需求,與會者認為,“十五五”時期我國應加強科研任務布局。一是加強智能化技術研發。加強智能化技術在農業農村環境監測與管理、農業農村環境治理中的研究。例如基于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的多源數據融合監測系統,實現對農業面源污染、土壤質量、水質等環境要素的全方位、動態監測,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二是加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農業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提高廢棄物的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如將秸稈轉化為生物基材料、生物燃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將畜禽糞污提取有用成分用于生產生物制藥、生物肥料等。再如,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回用技術研究,將處理后的水用于農田灌溉、景觀用水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三是強化綠色技術產品研發。要不斷加強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創新。就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而言,研發高效、綠色、低成本的土壤修復技術產品,如新型土壤修復劑、生物修復技術、物理化學聯合修復技術等,提高受污染耕地的修復效果和安全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就生物防治而言,開發新型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調節劑等綠色農資產品,利用天敵昆蟲、微生物等生物資源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四是強化集成創新技術應用。加強環境科學、工程技術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強技術集成與綜合應用研究。例如,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技術的集成創新,研究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效應,制定綜合的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方案,實現農村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和保護,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