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一張農民插秧的照片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熱議,照片中農民的插秧方式與大家印象中的方式不同。《插秧詩》中寫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民插秧照片中,7位插秧農民卻“反其道而行之”,引起了無數網友的“圍觀”,更有甚者質疑新聞圖片為“擺拍”。“插秧姿勢”為何與眾不同呢?我們來為大家說道說道
據照片拍攝地重慶市南川區農作物種子管理站高級農藝師倪萬貴解釋,傳統的插秧方式為整行退栽,而照片中的這塊水稻田采用的是水稻寬窄行栽培方法,插秧人站在寬行向前栽秧,可以減少人為腳印對稻田平整度的影響,提高稻田秧苗栽插質量。新技術需要新變化,也難怪鐵橋村村民用了“新姿勢”。聊起水稻種植,如今甭管是“退著栽”還是“正著插”都已經不常見了。機械插秧、拋秧、水稻直播等技術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手工插秧。圖片中鐵橋村村民使用的寬窄行栽培更是可以通過機械來實現的。為此,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聯系到中國農科院水稻所稻作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員張玉屏,帶大家深入了解水稻種植方式和相關技術。
機插秧和手工插秧均可采用寬窄行栽培
什么是水稻寬窄行栽培技術呢?張玉屏介紹,這項技術主要利用作物邊際優勢和高光效增產原理,實行水稻寬行距與窄行距間隔栽培,既能保證單位面積上的栽培個體正常生長發育,又可實現植株群體合理分布,提高水稻田間通風透光性和光能利用率,加速干物質積累,減輕病害發生。通過品種選擇、壯秧培育、適齡早栽、合理密植、肥水運籌、病蟲防治、稻草還田等關鍵性技術措施,達到水稻豐產穩產的目的。2017年重慶將水稻寬窄行標準化栽培技術列為種植業主推技術,南川區農技人員近年來一直在進行水稻寬窄行栽培方法推廣。張玉屏說,寬窄行栽培既可以機插秧也可以手工插秧,目前國內有配套的寬窄行插秧機,可實行寬窄行機插,傳統手插秧一般為退栽。我國手插秧的面積不斷下降,主要在人口密度較大、人均耕地面積和農戶生產規模較小,及勞動力相對較充足的地區應用。
水稻主要種植方式有手插秧、直播、拋秧、機插秧和再生稻。
眾所周知,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85%以上的稻米作為口糧消費,有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水稻生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目前水稻生產主要種植方式有哪些呢?張玉屏介紹,水稻種植方式主要有手插秧、直播(包括手直播和機械直播)、拋秧、機插秧和再生稻。水稻種植方式的發展與水稻生長環境、生態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流轉的推進,水稻生產規模擴大,以手工插秧為主的傳統水稻種植技術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稻作技術的要求,迫切需要水稻節本省工高效的種植方式。
手插秧
這是我國傳統的插秧方式,手插秧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均勻程度不如機插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及其他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從事水稻生產的勞動力十分緊張,往往是零散地塊或梯田山地才會選擇手插秧。水稻季節性勞動力短缺已十分突出,水稻插秧季節日用工費用很高,多數地區每畝手插秧用工費用每畝在200元以上,且插秧密度得不到保障。
拋秧
水稻拋秧作業效率高,操作簡單,在手工移栽勞動力緊張的地區,確保了水稻基本苗的穩定。該技術在我國的廣大稻區均可采用,尤其適用于華南稻區的雙季早、晚稻,長江中下游雙季稻區的早稻以及北方稻區的單季稻。但拋秧對整田的要求較高,其均勻度直接關系到產量的高低,由于其無序分布也限制了產量的穩定和提高。
直播
水稻直播不需育秧和插秧過程,作業簡化,省工節本。水稻直播根據播種的方式分為撒播、條播、穴播三種類型。我國直播稻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稻區,約占直播稻面積的75%;其次,河南、黑龍江、內蒙等省區也有較大面積分布;西北的寧夏、新疆水稻面積不大,但直播稻占比較高,寧夏120萬畝水稻中的95%以上是直播稻。同時,近年來華南、西南稻區也呈發展之勢。
機插秧
水稻機插秧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現代水稻生產技術體系,是水稻生產技術進入轉型升級期的必然選擇。水稻機械插秧能較好地解決水稻生產季節與品種生育期的問題,抗倒性好,適應性強。我國水稻機插技術由日本和韓國引進,存在育秧播種量大,秧苗素質差,傷秧和漏秧率高,機插每叢苗數不均勻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研發了農業農村部主推的多項機插秧配套技術如水稻疊盤出苗育秧技術、水稻精量育秧播種技術、雜交稻單本密植大苗機插栽培技術及水稻缽型毯狀秧苗機插技術,促進了機插秧的發展,全國機插秧面積約占水稻種植面積44%。
再生稻
再生稻是利用一定的栽培技術使頭季稻收割后稻樁上的休眠芽萌發生長成穗而收割的再生季水稻。再生稻由于不需種子、不用育秧、不需耕耙大田,不用插秧,是最省工高效的水稻栽培方式。一般在種植兩季不足、種植一季有余的地區中稻收獲后,利用秋播前兩個多月的空閑時間,蓄留一季再生稻,充分利用秋季光溫資源,實行一次種植兩次收獲,多產一季稻谷,并且節本省工。但目前生產上強再生力品種不多,且配套技術不到位,蓄留再生稻頭季稻機械收獲等問題需進一步加強。
全程機械化作業是我國現代稻作技術的發展方向
張玉屏指出:雖然我國特別是在西部山丘和丘陵地區仍然存在著手工插秧的現象,但毫無疑問,全程機械化作業是我國現代稻作技術的發展方向。水稻生產的耕作、種植和收獲三大環節中,耕作和收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但是種植的機械化程度還較低,僅在45%左右,其中種植機械化的難點在雜交稻和雙季稻,針對雜交稻制種產量低,種子生產成本高等問題,重點需要研發雜交稻精量稀播種機插、機械化穴直播等技術及裝備,以降低雜交稻機械化生產的用種量。雙季稻機械化生產的限制是長江中下游稻區兩季水稻茬口緊張,需加強適宜機械化生產配套的雙季稻優質品種選育,及研發大苗移栽技術裝備、晚稻長秧齡育秧機插技術等。另外,創新疊盤出苗育秧模式,解決育秧出苗難題,研發缽苗機插高產栽培技術,發展機械側深施肥、覆膜機插等一體化作業技術及裝備,通過農機農藝結合,促進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