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秋收的結束,南方大部分農田進入通過種植綠肥養地的關鍵時期。綠肥是指以新鮮綠色植物體為肥源的一種有機肥,也是我國數千年農業文明的重要載體。種植綠肥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措施,也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秀美的有效途徑
11月17日,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曹衛東研究員深入湖南省調研指導秋冬季綠肥秋冬季綠肥種植和“綠肥+”特色產業工作。曹衛東研究員一行先后前往湖南省衡南縣、祁東縣和祁陽市稻田綠肥示范基地,實地查看田間開溝排水情況和綠肥(紫云英)長勢,與當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詳細交流了紫云英綠肥田間管理經驗和綠肥還田在節肥、增效、健康農業方面的優勢,并探討了區域綠肥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對策。同時深入祁東縣煜東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考察“綠肥+”大米加工生產線。并參加了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和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試驗站共同組織的“綠肥驅動土壤健康理論與稻田綠肥效應”專題培訓,詳細闡述了綠肥在新時代農業發展中對于保障土壤健康、糧食安全和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和潛力。同時現場參觀了我國綠肥科研奠基人劉更另院士舊居展覽,劉院士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改良南方鴨屎泥田的26字方針“冬干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標,綠肥治本;以磷增氮,加速土壤活化”,其中種植綠肥還田是低產田改良關鍵技術的核心。
本次專題培訓共有來自祁陽市和祁東縣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種田大戶和大米加工企業等代表共80余人參加。通過這次實地考察、調研和培訓,及時總結并推廣“綠肥+產業”在南方稻區發展的先進經驗和模式,集合政府-科研-企業-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努力將“綠肥+產業”打造成為服務區域經濟和地方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真正讓土地更肥,讓鄉村更美。(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舒)
稻田綠肥紫云英苗期生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