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明2號”白羽肉雞培育成功打破國外種源壟斷、玉米密植滴灌技術大幅促進玉米增產增效、油菜界“尖子生”“中油雜501”創造畝產419公斤冬油菜高產紀錄、農藥殘留智能快檢技術全球領先……十年來,一系列耀眼的成果和數據,彰顯出中國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的磅礴力量。
2013年,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農科院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農業科研國家隊的使命定位,深化農業科研機制改革創新,持續穩定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以新技術新成果賦能農業農村發展。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中國農科院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高質量科研創新體系得以建立,創新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農業科研發展速度、發展水平實現新飛躍。
機制改革激發科研活力
科技創新工程是農業科研體制機制的一次“大刀闊斧”的創新。中國農科院按照學科體系的研究方向,將全院34個研究所原有的1000多個課題組,優化整合為330個科研團隊,建立以科研團隊為創新單元和創新主體的科研組織模式。團隊實行首席負責制、首席接續機制、使命任務引領機制和團隊調整退出機制,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院所職責使命持續開展科研攻關,為解決重大農業科技問題提供高質量的科技成果。
“原來是‘科研小作坊’,多則三五個人、少則一個人就可以成立課題組,課題方向憑個人興趣。現在是有組織科研,全部圍繞國家需求和產業需要開展科研工作。”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介紹說。
記者發現,330個科研團隊不僅團隊內部人員構成更為合理,彌補“單兵作戰”的不足,而且科研團隊之間協同創新更為緊密,做到“分可獨立作戰,合可聯合攻關”,實現了創新能力的整體躍升。
2018年,中國農科院“肉羊高產高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在甘肅環縣落地,為這里的草羊產業帶來了大變化。針對肉羊全產業鏈各環節的重大技術需求,中國農科院7個研究所的9個科研團隊開展聯合攻關。“沒有科技創新工程之前,將不同領域不同環節的創新力量整合起來是很困難的。”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局長楊鵬坦言。
“有了跨學科團隊的支持,我們從選種、圈舍設計、飼料營養、疫病防控、羊肉加工保鮮、羊肉質量監測以及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為草羊產業提供了全鏈條技術服務,推動草羊產業提質增效。”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研究員牛春娥說。
科技創新工程帶來的另一個巨大變化是穩定的長期的科研經費支持,讓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科研。“以前科研人員首先考慮的是養人的問題,每年都要爭取競爭性經費,一旦沒爭取到,科研就將中斷。農業科研很多是基礎性、長期性、公益性的科研任務,沒有長周期的穩定資金支持,很難實現創新突破。”吳孔明說。
科技創新工程實施后,對于基礎性、長期性、公益性農業科研任務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對于重大聯合攻關任務給予適度競爭的重點支持,兩者相互配合,有機銜接。
我國白羽肉雞新品種“廣明2號”的成功選育,便離不開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持。“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談及白羽肉雞育種,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團隊資深首席科學家文杰研究員用三個詞形容。
面對這項復雜而系統的育種項目,中國農科院依托科技創新工程,統籌科技力量和資源配置,穩定支持“白羽肉雞育種”重大科研任務,持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支撐了白羽肉雞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進展。如今 ,“廣明2號”白羽肉雞打破國外長期壟斷,推廣至遼寧、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長島試驗基地位于茫茫渤海之上,常年開展跨海遷飛昆蟲種群的動態監測與研究。這樣的研究是長期的、公益的,也是艱苦的。“起初,島上生活條件很艱苦,更難的試驗條件不完善,一些實驗無法開展。”首位駐島的博士生封洪強說。
在科技創新工程的穩定支持下,長島試驗基地的科研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為“蟲口奪糧”守護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長島,我們建立了世界一流的昆蟲雷達監測站,在重大害蟲高效監測預警上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陸宴輝說。
科技創新解決重大問題
在第三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上,一份轉讓金額達3300萬元的專利轉讓協議吸引眼球。此次轉讓的是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中油雜501”。“中油雜501”是王漢中院士率領的油菜遺傳育種科研團隊培育的油菜新品種,具有高產高油優質多抗適機收的特點,含油量高達50%,還創造了畝產419公斤的冬油菜高產紀錄。
科技創新工程實施以來,中國農科院各科研團隊聚焦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持續攻關,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發現,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創制了一批重大產品,為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躍升、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我國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約5.5億畝,具有巨大開發潛力,中國農科院推出科技創新工程鹽堿地重大科研任務項目,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以挖掘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有80多萬畝土地曾經受到鹽堿化和次生鹽漬化影響,作物產量低、效益差,如何把這些鹽堿地變良田,是當地農戶的期盼,也是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鹽堿地改良團隊攻關的主要目標。在團隊首席科學家李玉義的帶領下,通過施用腐熟農家肥、施用腐植酸、秸稈還田、深松(粉壟)和種植耐鹽堿作物等5項主要技術,構建以“排鹽改土培肥”為核心的技術模式。達拉特旗裕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武林告訴記者:“以前種玉米都沒苗,本錢都回不來。現在向日葵畝產350斤,純收入將近2000元。”
在實現水稻高產優質方面,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也頻頻傳來捷報,不斷有新發現新突破。萬建民院士團隊破解了秈稻和粳稻之間的生殖隔離之謎,為利用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培育高產品種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周文彬研究員帶領作物耕作與生態團隊發現了水稻高產基因OsDREB1C,能夠同時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可提高作物產量30%以上。
成果應用賦能產業發展
這十年,通過科技創新工程的推動,許多農業科技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和新裝備得以加快應用落地,農業科技成果實現了快速轉化。這些創新成果著力于解決產業發展遇到的重大難題,突破核心關鍵技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引領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家兩頭種公牛賣了65萬元!一頭牛能頂上一輛車,效益真是好。”在第四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烏拉蓋牧場牧民王金強高興地說。王金強帶來的種公牛,正是由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牛遺傳育種科技科研團隊培育出的“華西牛”。“華西牛”不僅打破了我國肉牛核心種源依賴進口的局面,也為當地牧民帶來了切實可觀的收益。如今,王金強家養殖了150余頭“華西牛”,家庭年均收入可達100萬元。團隊首席李俊雅研究員說:“我們將進一步優化育種體系和技術體系,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種牛,提高肉牛品質,給老百姓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十年來,像這樣助農增收致富,賦能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還有很多。中國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團隊探索米粉專用型水稻品種,培育出的米粉加工專用型早稻品種“中嘉早17”已累計推廣8000萬畝,增產稻谷28億公斤,助農增收約72億元;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廣團隊培育的高產高效抗蟲棉品種“中棉所41”累計種植3691.1萬畝,增收節支65.48億元……
中國農科院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將基礎理論和政策研究轉化為政策建議,形成了1220余項戰略研判和政策建議報告。自2014年起連續召開十年的中國農業展望大會,每年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預測當年主要農產品生產、消費、價格、貿易等信息,充分發揮了信息引導生產、穩定預期、服務決策的重要作用。
吳孔明表示,未來,中國農科院繼續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躍升計劃”,在強化科研團隊創新能力,鞏固優化團隊穩定支持的基礎上,加強農業基礎研究與前沿科技術創新,強化重大任務聯合攻關,打造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增強農業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科技整體躍升和高水平自立自強,支撐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