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車把豬場的干糞鏟進堆糞棚,進行發酵。發酵后就可以送有機肥廠,或者種植戶拉走直接施到田里。 資料圖
“豬糧安天下”,生豬在我國畜牧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全國畜禽糞污年產生量約38億噸,其中生豬約占47%,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引導生豬糞污治理的相關政策,各地依托資源稟賦開展了糞污資源化有效利用的探索,形成了一批種養結合的好模式。
2019年以來,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連續實施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以下簡稱整縣推進項目)和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以下簡稱種養循環項目),重點推廣“截污建池全量收集、糞肥就近就地還田”的生豬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對生豬養殖場實施糞污源頭減量,嚴抓糞污收集總量這個“進口”,通過重點扶持種植大戶施用糞肥,暢通就近就地還田“出口”,形成了生豬養殖與環保治理協同增效的良好態勢。
從“一縣一策”到“一場一案”,糞污治理精準施策
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是全國生豬養殖大縣,2021年生豬出欄121.3萬頭,在安徽省名列前茅。據定遠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由于養殖基數大,不同規模養殖場戶數量眾多,糞污處理水平參差不齊,定遠縣面臨的生豬養殖環保壓力很大,養豬場因臭氣或污染物亂排而被舉報的事件不少。朱灣鎮鴻平養殖場負責人劉煥平說,“以前他也想進行糞污資源化利用,但一沒技術,二沒資金,加上糞肥肥效低、施肥難、沒人用,想干不敢干?!?/span>
為保證整縣推進項目和種養循環項目的效果,定遠縣農業農村局統籌細化項目落地舉措,摸清家底,不再“一縣一策”,而是針對全縣283個規模場“一場一案”。定遠縣重點推廣“截污建池全量收集”的生豬糞污收集模式,制定“一場一策”糞污收集處理方案,完成了全縣283家生豬養殖場戶糞污處理設施改(擴)建,購置干濕分離、清糞機械、糞肥運輸、傳輸管道等糞污處理設備,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100%,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1%以上。
在充分開展農田土壤肥力調查的基礎上,定遠縣在規模場周邊遴選了133個符合申報條件的規模種植戶作為項目實施主體,推廣“糞肥就近就地還田”模式,腐熟后的糞肥通過管道或糞水運輸車(半徑一般在3公里之內)輸送到農田,既經濟,又避免了二次污染。
整縣推進項目實施前,定遠縣的生豬養殖規模及模式呈現多樣化,家庭式養殖場超過40%,規模養殖場設施陳舊,采用的多為水沖糞模式,養殖糞污量大,處理困難。如今,定遠縣在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場中采用“V”字型機械干清糞外改養殖模式,及時清理豬糞,達到糞尿分離,大大節省了勞動成本。劉煥平說:“我的場改造后,至少省了1個人工,節約工資支出5萬元?!?/span>
糞污全量進入黑膜發酵池,有效避免了污染環境。張橋鎮元昊養殖場的葛傳江說,“黑膜發酵池成本低,每立方在60元左右,政府還補助55%,使用年限較長,用個十年問題不大?!鄙B戶推行干糞簡易堆肥,同時推廣“雨污分流”和“飲污分流”。據該縣初步統計,項目實施養殖場戶糞污平均減量約50%,又擴大了養殖規模35%,生豬養殖場戶主動參與、積極實施糞污設施改建,“要我建”變“我要建”,養實現糞污減量、高效收集。
減化肥、增有機肥、降污染,種養結合實現“一舉多得”
定遠縣的種養循環項目實施主體要求是大田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要在500畝和1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但實際上,我國有機肥比例在肥料使用中僅占20%,肥效較低、施肥麻煩是重要的原因。怎么讓種植戶愿意用上有機肥呢?
定遠縣農業農村局種養循環項目負責人解釋說:“種植大戶有地,補貼給他們,能夠保證糞污資源化利用形成的有機肥‘有地可施’。同時通過高標準農田有機肥施用等項目,種植大戶施用有機肥的積極性也明顯提升?!?/span>
項目同時提出了施用量的要求,即施用腐熟糞肥進行還田,每畝還田腐熟糞肥不低于300公斤,施用沼液進行還田,每畝還田沼液不低于1方,有機肥的施用量符合當地的農田實際,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基本一致。
在倉鎮,定遠夕康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陳偉對農田施用糞肥的效果贊不絕口。他們合作社流轉了1000畝土地,主要輪作水稻和冬小麥,以前每畝施復合肥100斤和20至30斤尿素是標配,由于前兩年土地流轉費較高,每畝600元,種植這一塊每畝虧損100至200元,舉步維艱。在項目支持和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合作社建設了兩個黑膜發酵池,共計一萬方,用于收集周圍養豬場的糞污,經黑膜發酵池處理后的糞肥,復合肥和尿素的使用量可以減少50%,水稻和小麥每畝增產100斤以上,畝均增收近300元。
陳偉算了一筆賬:減少了尿素和復合肥的施用,每畝的肥料投入也節約了近100元,扣除折舊、電費和人工,每畝增收節支近250元,種植大田作物也有了盈利。“以前很難想象,糞肥這么好,既養地,還節約化肥,糧食產量還提高了”。
劉煥平的養豬場不僅自用,還免費提供給周邊的種植戶。為了消納養殖場的糞污,他流轉了附近農民140畝的農田,每畝租地成本500元,用于種植水稻和小麥等大田作物,“如果光算種植這一塊,肯定不劃算,但又不能不流轉”。依托項目,他建設了近一萬方的黑膜發酵池,鋪設了輸肥管道,實現糞肥就近就地還田,和陳偉類似,他水稻和小麥每畝也能增產100斤。據他介紹,目前只用了三分之一的糞肥,其他無償供給周邊的種植戶使用,加之處理后的豬糞臭味少了,和周邊農戶的關系也比以前融洽多了,未來他還希望擴大農田流轉。
“污染”變“寶貝”,有機肥企業“一糞難求”
有人歡喜有人憂,定遠縣的兩家利用生豬糞污生產有機肥企業反映,現在生豬糞污比以前難收了,以前“收費”現在要“付費”,就這樣產能也“吃不飽”。
據嚴橋鄉的安徽省愛能潔生物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王泳介紹,2021年企業共收了附近養殖場的糞肥20000方用于生產有機肥,今年過去了7個月,收的不到5000方。以前附近的養殖場儲糞池或者堆糞棚滿了,就會主動打電話給企業去拉,還會按照每噸10元支付運費,可現在為了有機肥正常生產,企業不得不花每噸50元去收購,就這樣,收購量還不到以前同期的一半。
張橋鎮的安徽榮豐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孫耐豐同樣表達了對糞源憂心忡忡,他說:“有機肥企業經營現在是‘腹背受敵’,一方面是收不到符合要求的糞,另一方面,新的有機肥標準增加了種子發芽指數的檢測指標,這雖然可以有效規避可能產生的燒根燒苗、病蟲害威脅和寄生蛔蟲卵等危害,但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對于這種“成長的煩惱”,定遠縣農業農村局表示,將針對有機肥生產企業收糞難的情況,一方面協調企業與養殖場和糞污收集社會化組織“結對子”,依據市場經濟規律,建立穩定的供應關系,能收盡收;另一方面結合該縣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的實際,引導有機肥企業“轉路子”,調整秸稈和畜禽糞便配比,實施產品轉型,并給予一定政策扶持。
如今,定遠縣生豬廢棄物處理不再成為阻礙美麗鄉村的“絆腳石”,生豬養殖戶的“鬧心事”,經過腐熟發酵的生豬廢棄物,成了種植戶爭相使用的“新當家”,村民致富增收的“錢袋子”。